白居易《琵琶行》悲剧色彩

时间:2022-09-07 15:06:21 白居易 我要投稿

白居易《琵琶行》悲剧色彩

  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传千古的佳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白居易《琵琶行》悲剧色彩,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琵琶行》悲剧色彩

  一、《琵琶行》悲剧的表现

  作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的成就是不可企及的。如果说喜剧可以愉悦我们的心情,那么悲剧留给我我们的思考就更加深远了。《琵琶行》就是这样一首充满了浓郁悲剧意蕴的诗歌,千百年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作者不仅在叙述自己和琵琶女身世时悲伤难抑,就连描写景物和音乐时都使读者心情怆然。这样,《琵琶行》的悲伤感情就跃然纸上了。

  (一)景物之悲

  全诗写景的诗句并不多,但仅仅几句便已描绘出了一个悲戚的情境。“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直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原因。故事本因送别而起,作者却不把送别当做主题,而是以送别起兴,叙写人物的身世之悲。送别已让人足够伤感,偏偏又在夜里和江边这样的时候和地方,还有枫叶,荻花这种漂泊,凄苦对的意象,再加上秋风萧瑟的季节,都为这场送别蒙上了一层令人彻骨的忧伤。这时客人已经踏上了即将远走的客船,他们举酒送别时却发现没有音乐。此时江水茫茫,月浸江中,作者在这样的情境中为友人送别,必定会因为场面的不圆满而徒增伤感情绪。直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此段结束,我们大概了解了故事发生的开始。“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与意象必然为抒情服务。

  (二)音乐之悲

  此诗第一段在写作者送客同时,也流露出一个遗憾,就是“举酒欲饮无管弦”。第二段开始便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也是顺理成章。然后整个第二段都在描写琵琶女的音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琵琶女是一个多情的人,所以曲调还没有弹成情感都已经传达出来了。就是一种“不得志”的情感,弹奏的内容注定音乐是悲怆的。琵琶女进而倾诉了心中无限事,作者以敏锐的思想,生动的笔触捕捉到了琵琶女的心事。而琵琶女也由之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变得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女不免孤独寂寞,想要倾诉的欲望就会很强,她宣泄情感的方式主要是弹奏琵琶,所以,即使我们没有听到琵琶声,只是看到白居易的转述,那种孤独、悲伤、缺乏真爱的凄苦之情也很明显的为我们感知。音乐是很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就像我们难过喜欢听悲歌,快乐喜欢听喜歌一样。

  (三)身世之悲

  身世之悲当然不仅仅是说琵琶女,更是说作者悲惨的人生遭遇。整个第三段都是再说琵琶女的人生经历。“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几句交代了琵琶女的家乡以及学成琵琶的年纪。很奇怪的是却没有提到她的家人,那么她的身世似乎就成了一个谜,我们不禁对此生出许多猜测。难道琵琶女是个孤儿?或者因为家里贫穷很小就被卖到教坊里?抑或家人送她去教坊里学琵琶?似乎哪一种结果都不是很重要,我们唯一确定的就是琵琶女的身世很不幸,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幸福的家庭大同小异,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她没有说到父母之爱,兄悌之情,她似乎一直是一个孤单的形象,在她人生的青春时光里,只有一把琵琶与她为伴。就这样年华老去,岁月不再,到了年久色衰时嫁给了商人。“洞房花烛夜”本事人生一大幸事,可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商人看中的是钱,而不是情。而琵琶女缺少的只有人间真情,两个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结合在一起只能上演一出人间悲剧。再加上“弟走从军阿姨死”。“弟”与“阿姨”,有许多解释,有人望文生义认为是“弟弟”和“阿姨”,明显不正确,因为前面琵琶女并没有提及家人。对于琵琶女来说,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分别了,琵琶女儿时无亲情、年轻无友情和老大无爱情,这样的身世还不够悲惨吗?“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想起少年的事,真让人愁肠百结啊。听完了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作者从京城被贬到这里,一直生病,心绪烦乱,却没有喜欢的音乐来欣赏。今天听到琵琶女的音乐,有同病相怜之感。

  二、造成悲剧的原因

  琵琶女与江州司马都是十分凄苦的形象。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界社会难辞其咎,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主人公自身命运和性格特征的影响,因为任何事情的原因都不是单方面的。

  (一)自身原因

  虽然琵琶女的身世已不可考,但我们还是能够在诗句中得到蛛丝马迹。不管她有没有家人,学习弹琵琶,并在教坊里献艺就已让她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在那种场所无论是艺妓还是妓都会被人指指点点,所以琵琶女选错了人生道路。但是,“老大嫁作商人妇”就是她自己的选择了,商人本是重利轻别离,那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他们呢?这就是一种自己能够左右的错误选择。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所以只能承受痛苦。琵琶女的悲剧命运既有一种宿命的感觉,也是因为自己对此抗争的不够彻底与坚决。

  造成作者伦落天涯的自身原因似乎与作者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作者身为当朝官员,责任感及其强烈,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势我们已感觉到。但做官的智慧并不在于你在多大程上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使你的想法完美无缺。而在于你是否能够掌握好所提建议与需要妥协之间的张力。

  (二)社会原因

  任何人和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我们分析原因,这一点绝对不可避免。琵琶女生活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那种男尊女卑,女子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女子被具体的标准来衡量,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是大家闺秀;在家相夫教子的是贤妻良母。而像琵琶女这样在外面抛头露面,取悦男人的女子注定舆论所谴责。即使“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就算“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终究是取悦别人的工具,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如果说封建礼教是造成琵琶女悲剧的命运的社会原因,那么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就是因为统治者与反对派奉行的错误价值观。在“江州司马青衫湿”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一位忠心为国的忠臣在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如何不被理解,那种痛心疾首,老泪纵横的画面如在目前。就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平;被贬长沙的贾生;惨遭腐刑的的司马迁。他们高出时代的思想与落后的生产力已经不相匹配。虽然诗中并没有说作者被贬的'原因,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贬谪的凄苦。出于对大局的考虑,统治者不会完全采纳作者的建议。皇帝有时需要润色鸿业,雅正太平,需要增加一些虚无的幸福感,而这些正是作者深恶痛绝的,作者不愿与那些虚伪的人苟合,总是一针见血地针砭时弊,封建的生产关系经不起这样的大风大浪。这就是江州司马被贬的社会原因。

  《琵琶行》的悲剧意蕴不只是琵琶女个人命运的悲剧,也不只是江州司马的贬谪经历,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在当时的社会中,只有迎合统治者的人才能如鱼得水,要想活出自己的个性,做人群中的异类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而琵琶女、江州司马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

  拓展阅读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白居易确实很后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且白居易在他的诗歌当中还有一副关心天下苍生的情怀,还有类似《琵琶行》这样“怜香惜玉”的文字,但是走出诗歌的成就,白居易恐怕很难成为一个品质良好的文人。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家伎,就是古代豪门蓄养的歌妓,最有名的两个就是樊素和小蛮,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白居然还写过这样的诗词:“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其中小蛮腰说的就是歌姬“小蛮”本人的腰。

  当时白居易的官位是正四品,只可以养女乐三人,但是白居易家中歌舞升平很是热闹,这些家伎需要当侍妾,还要当歌女舞女有时候还要当丫鬟,在白居易的栽培之下,她们的能力和品质都比其他人家的家伎好上不少,于是白居易以此为傲。

  他自己在文章中曾表述过:“三嫌老丑换蛾眉”,10年的时间内家伎都换了3次,每到3年时间,他就觉得她们老了变丑了,需要有更年轻更漂亮的替换掉这些人。可是白居易当时的年纪已经是风烛残年,漂亮年轻的家伎也不过才17岁18岁呀。

  白居易白天出门的时候,一般也会把这两个漂亮姑娘带在身边,其他家伎换了一批又一批,这两位算是元老。

  他60多岁的时候得了疾病半身不遂,他把家里最值钱的一匹马要卖掉,让樊素和小蛮嫁人,但是那匹马生性烈狂叫不止不离去,樊素和小蛮就表示她们也不会离开白居易。但是在白居易70岁的时候,两个人一起离开了他,相信白居易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也和他风流倜傥的性情不无关系吧。

【白居易《琵琶行》悲剧色彩】相关文章:

论《琵琶行》的悲剧色彩09-12

《琵琶行》白居易09-02

白居易 琵琶行08-29

白居易的琵琶行08-29

白居易琵琶行09-03

白居易:琵琶行09-02

琵琶行 白居易10-27

琵琶行白居易08-27

白居易《琵琶行》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