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艺术特色分析

时间:2020-09-14 19:59:43 背影 我要投稿

《背影》的艺术特色分析

  翻开中国现代散文史,散文家分门别类,作品异彩纷呈,大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朱自清先生就是这些散文大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

《背影》的艺术特色分析

  自古以来,赞颂母爱的伟大的美文佳作不胜枚举,从而,人们在享受着母爱的这份温馨、细腻的柔情的同时,仿佛忽略了天地之间的另一份亲情――父爱,感觉父亲永远是一座伟岸的高山,只是坚强的代名词,永远与柔情、爱不搭边。然而朱自清的这部感人之作《背影》的问世,成为歌颂父爱的经典名作,一改父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父爱,原来也可以如此温馨、细腻、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在《背影》这部作品中,作者抒写了真挚的亲子之爱。为什么能够抒写出有如此感染力的作品呢?事实上这是生活给了朱自清先生创作的原动力:1917年冬,朱自清先生的祖母在扬州病逝,在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的父亲卸了职,他和父亲回家奔丧,见到满院狼藉、萧索,想起祖母,看着已显老迈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以及众多尚未成年的弟妹,不觉心情异常沉重,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父亲也要到徐州谋事,与其同行。虽家中经济状况不好,但由于父亲爱子心切,恐儿子难抵北国风寒,特为他定制了一件紫毛大衣。到南京,其父因事忙,想托一个熟人陪儿子去火车站,后又不放心,决定还是自己去送。在车站,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帮他铺好座位,一再嘱咐儿子,并嘱托车上茶房好好照应儿子。后又拖着不太方便的腿越过车道为儿子买橘子……8年后,也就是1925年10月,朱自清接到父亲寄来的一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读到这里,朱自清不觉泪水夺眶而出,想着父亲对自己的种种好处,一点一滴,一情一幕都涌上心来。特别是八年前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一幕,更让他刻骨铭心,于是他含泪而书,以真挚的笔调描写了那次和父亲的别离场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感激之情。

  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并不是一篇气势恢宏的巨著,但是《背影》以它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抒写人间至真至纯至厚至爱的父子情而传诵于世。

  一个普普通通的穿着青布马褂的父亲,一个留给人们记忆深刻的“背影”,并不高大,并不利索,然而他却会、却能拖着蹒跚的病腿,手脚并用努力攀登,不辞辛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一幕把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体贴,牵肠挂肚,依依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橘乃“吉”之意,也表现了一位老父亲对儿子的殷殷祝福。

  一个精彩的瞬间,一幅感人的画面,一个永恒的艺术形象打动人心,这份朴素而又恒久的情感冲激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拜读过这篇《背影》的读者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经典的一幕: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探”、“爬”、“穿”、“攀”、“缩”、“倾”,极细致传神地把当时动人的情景再现了出来,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让人读懂了一个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父亲的背影,儿女再熟悉不过,然而这个背影却是在特定场合下让儿子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背影!全文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然而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劝慰儿子: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嘱“我”,嘱托茶房等,更加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纯朴忠厚,特别是买橘子的场景更加把父爱推到了高潮。谁说父爱不伟大?

  鲁迅先生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不正是这一形象的'最好诠释吗?父亲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买橘子的一幕,成了读者心中永难忘记的一幕,父亲的这一举动怎能不令儿子感动,又怎能不令读者感动呢?

  文章对感情的抒发,并没有恣意渲染,而是字字句句极尽文章的朴质无华,极富口语色彩的语言更加给文章增加了真实的美感。比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寥寥数语,简洁甚至平常,却格外生动传情。特别是当年迈父亲对“我”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更是浓情厚意浸透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不禁热泪盈眶。

  文章处处情溢于纸。除了描写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之外,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想念也如涓涓流水流淌其中,这种感情主要体现在“我”的几次流泪上:⑴第一次流泪,流的是悲哀之泪。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不禁潸然泪下。⑵第二次流泪,流的是感动的泪水。当老态蹒跚的父亲艰难地为“我”买回橘子,那种真挚而热烈的父爱深深打动了“我”,以至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⑶第三次流泪,流的是伤心的泪水。当“我”读到父亲来信中的一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禁不住又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平淡之语却表达了“我”对年迈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的凄切动人,同时又留给人余味袅袅、意味深长的韵味。难怪李广田说:“《背影》寥寥数十行,不过千五百言,他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感人至深力量者,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所表达的真情。”

  总之,文章中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和儿子为父亲的行动感激及对父亲的处境伤感所流下的泪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一幕。

  拓展:

  背影全文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的艺术特色分析】相关文章:

朱自清《背影》的艺术特色10-06

散文《背影》艺术手法分析07-11

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06-29

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12-24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06-14

《背影》写作特色06-20

分析余光中《乡愁》的艺术特色06-20

分析诗人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06-28

《短歌行》艺术表现特色分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