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读书笔记

时间:2022-08-18 12:19:33 答谢中书书 我要投稿

《答谢中书书》读书笔记(精选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读书笔记(精选5篇)

  《答谢中书书》读书笔记 篇1

  抬头仰望,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好似擎天大柱。低头俯视,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似活泼的小姑娘,一边唱着,一边舞蹈着,

  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我现在将人生的感受说给你听,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

  数以万计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山川以至善至美的清纯撼动我们对美的渴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民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我觉得这山水,有道是人间天堂,更是游人无限神往的地方。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莫急,你看那两岸石岩壁立千仞,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五色争辉、熠熠耀眼。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于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实为“天下第一美景”。山脚下,一株株古松,批鳞挂甲、昂然挺立,好象是一个个威风凛凛的战士。另一边,一片片竹海,青翠欲滴,风轻轻吹过,竹叶微微颤动,真像一张张嘴巴在喃喃细语。如此景色,四季长存。

  最初的早晨,白雾缭绕于山间;继而如絮如带,仿佛是仙女在此作画;紧接着似烟似缕,好似天堂美景……就在如纱一样的薄雾将要消失的时候,太阳冉冉升起,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傍晚来临,红日西沉,她是太过劳累,去休息了。落日的余晖,为群山抹上了淡淡的红晕,好象一个娇羞的姑娘。飞鸟归林,猿猴栖树,山色苍茫,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冲破了湖面的寂静,别具意趣。

  这简直是人间仙境啊,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就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妙景色了,能够把我的感受讲给您听,真是美哉乐哉啊!

  《答谢中书书》读书笔记 篇2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及作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读书笔记 篇3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简短书信。文章虽短,却令人感慨良多。

  山水是文人墨客青睐的话题,古往今来写景的文章数不胜数,而《答谢中书书》一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文章开头便感慨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表达对山水美景的热爱,称赞了友人的高雅情怀。谢中书作为一位能够彼此共赏山水的朋友,实为志同道合,莫逆之交。

  接下来,作者以洗练、清峻的文笔描绘出优美的景色,没有南朝文字流于靡丽的弊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几个字中蕴含了两种观察的视角,抬头看有白云和高山,低头俯视又有流水潺潺,景物清新,不事雕琢。当写景转近时,作者又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五色石壁、青林翠竹、猿猴飞鸟、水中游鱼等风物,传达了生机勃勃的意味,如同一幅山水画上又点缀了细节,将山川景物完整而有层次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最后,作者感慨道,“实欲界之仙都”,表达出了归隐林泉的高雅志趣,又以谢灵运作比,赞美了好友与谢公比肩。

  《答谢中书书》读书笔记 篇4

  《答谢中书书》一文是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山川景色,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篇短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使全文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文章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其中“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因“山川之美”,人人皆爱,所以“古来共谈”。第二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白云、高山、流水三样风景,可见作者惜墨如金。写“山”,突出“高峰入云”,表现出山的高俊,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写“水”,突出“清流见底”,给人以清明澄澈之感,山水相映,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至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则写出了色彩配合之美,清脆的竹林、树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优美景象。

  山川树林里,必有各种动物。“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天空中的薄雾即将消散的时候,森林里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四句由静态景物描写转入动态景物描写,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动物的活动,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

  为山川之美增添了灵动感与生命气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短文的结尾,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首尾呼应,不仅使文章的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更表达了自己像谢灵运一样,能欣赏到他人未能欣赏到的美妙,其自得之乐、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全文仅以六十八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山川秀美的画面,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真不愧是名传千古的佳篇。

  《答谢中书书》读书笔记 篇5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

【《答谢中书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08-28

《答谢中书书》11-11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08-23

《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是谁11-17

题解《答谢中书书》09-25

答谢中书书虚词09-02

答谢中书书描绘09-02

答谢中书书全文09-05

《答谢中书书》 鉴赏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