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时间:2022-03-22 11:50:02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杜甫草堂的建筑布局、山水以及植物配置的特色之处,通过园林造景营造诗意的境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草堂园林特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一、杜甫草堂的简介

  杜甫草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现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修建的博物馆。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240余首,经过1200多年的演变,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现已发展成为占地300余亩的集纪念性祠宇,民居,园林为一体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二、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中国园林往往注重展示某种内涵。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杜甫草堂的园林艺术,以其特殊的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和匾联题咏所形成的诗情境界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既有杜甫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园林造景所形成的魅力,两者合而为一、相辅相成,极具特色。

  (一)建筑布局――移步换景,以小见大

  杜甫草堂园林建筑有机地结合了民居与祠宇的特点,既体现出纪念性园林的庄重肃穆,又不失诗圣故居的清幽淡雅。结构上风格各异,以小巧雅致见长,移步换景;色彩上青砖素瓦,粉墙丹柱;建筑风格上接近民居,穿斗木构,质朴自然;空间处理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多角度借景,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草堂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变,有厅,堂,台,亭,楼,槛,轩,祠,廊等。草堂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同时增加了景深的层次。照壁作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正门设计简洁素雅,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穿过大廨到达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主厅诗史堂, 诗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园林布局手法,并不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高潮,而是作为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即工部祠的到来。经柴门之后便最终到达整个建筑的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形成一个中心院落,三个结景点即碑亭,茅屋,水槛的总体格局。整个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庄严而不失稳重,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碑亭,茅屋和水槛构成了草堂的三个重要的景致,与主题建筑遥相呼应。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一对称院落,工部祠往东可观古楠掩映下拙朴厚重的少陵碑亭,向南则遥望诗圣的茅屋故居,向西则借竹影中若隐若现的水槛,巧妙地构成空间上的借景对景,构图上的均衡,让人自然地从纪念杜甫的肃穆环境中,过渡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中,手法自然不露痕迹。

  (二)叠山、置石、理水――山水寄情

  古人称水为园林的灵魂,中国古典园林自古有着“无水不成园”之说。园林的选址以依山得水为贵,大多选址在水系流经之处或者靠近水系的地方, 杜甫《卜居 》诗曰:“浣花溪水水西头 ,主人为卜林塘幽 ”。由此可知,杜甫浣花溪草堂的选址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将草堂修建在浣花溪边,顺应了我国古典园林依山即西岭雪山,傍水即浣花溪的自然风水格局,草堂园内所见之水,均全部引自浣花溪,形成西,中,东三个方向跌宕起伏,绿水绕园流动水系,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园内水景呈散点布局,各水景之间辅以细流,迂回曲折,形同自然,水光波影,相映成趣。步人草堂正门,左右两潭碧水涟漪,森森翠竹,苍莽高楠,繁荫掩映,小桥流水,呈现出惬意的诗意空间。茅屋故居景区四周竹篱柴扉,清溪环抱,真实地呈现出“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等杜甫所描绘的诗意景象。位于草堂园内北面的唐代遗址水系,水中以石筑堤,水系由远至近,由上而下,形成了多层动态水景。草堂园中西北角的梅园挖湖叠山,挖出的泥土叠积于工部祠西侧,形成两座土山,并按清代草堂石刻图,在土山上复建了“春风啜茗台”和“襄香亭”。茅屋故居西侧在原有土山基础上堆砌而成的景点“西岭”,依据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以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将只可遥望的西岭,微缩于自然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如一幅真实的中国水墨写意画,景深而意远,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园中茅屋景区内置石数处,竹林深处,楠木林中,青石板路旁,小径尽头,水槛边等,有聚有散,有挺有卧,有仰有伏,以少胜多,上面镌刻着杜甫流芳千古的诗作以及后代学者对诗圣杜甫的评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梅园观景台旁,置石与植物,水体组景,三者互为补充,植物使石与环境融为一体,石在植物的点缀下随意自然,水在石的衬托下更显轻盈,明澈,水石相依之境,令人流连忘返。

  (三)植物配置――花木寓意

  园林花木是杜甫草堂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杜甫对此花费的心血远远超过一般文人。杜甫对浣花溪原有植物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善于辨别园林植物,剪除荆棘和杂乱无章的不良树木,对于优质花木予以保留。如《高楠 》曰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近根开药铺,接叶制茅亭。落景阳犹合,微风韵可听 ”。《绝句漫兴》曰:“舍西柔桑叶可拈 ”。柔桑可养蚕制丝,可食以度饥荒。楠木是我国南方生长的高大乔木,或可入药,长大时参天蔽日,能为人遮风挡雨乘凉,杜甫对其怀有特别的感情,钟爱其古朴,苍劲,深沉。“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等都是杜甫咏楠树之词。不幸的是,公元761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 把这株古楠连根拔起。杜甫悲痛地吟出:“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表达了诗人对古楠的钟爱之情。后人为表达对诗人的缅怀和景仰之情,明清两代在草堂内广植楠木,至今已茂密成林,苍翠葱葱。如今园内主景配景及大片林区,遍植楠,竹,银杏,伴植香樟,榕树,柏树,罗汉松等高大常绿乔木,并点缀梅,桃,桂,玉兰,海棠,紫薇,山茶等植物;在林下空间种植多种灌木如三角梅,杜鹃,栀子,绣球,迎春,丁香等;水中植荷莲;园内地被皆用麦冬,由此营造草堂园林古雅幽翠的自然境界。在工部祠前的院子内,种有腊梅、罗汉松、桂花、茶花、紫薇等花木。这些花木配置得当,疏落有致,春夏秋冬,花开不断,为工部祠肃穆静谧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清丽脱俗的意趣。分立于祠前阶下的两株罗汉松,据传已有二百多年树龄。这两株盘曲参天、苍翠的古松有如巨伞,其浓荫蔽日,亦十分引人注目。   竹,坚韧挺拔,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爱的植物,并赋予他高尚的品德。杜甫生性喜竹,在草堂寓居留下的诗作里,不乏大量描写竹的佳句,如“笼竹和烟滴露梢”,“自沙翠竹江村暮”等。今之草堂,不论是以竹造景、借景、漏景、还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风格多种多样。《园冶》里所描述的“结茅竹里”,“竹径通幽”,“竹篱夹道”等数种竹类造景手法,无不遍及草堂园林。草堂花径是草堂中最具特色的景致,幽静深长的红墙小径长约百米,宽约四米,行走在其中,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似乎凡尘的纷扰都隔在了红墙之外。竹种以绵竹,慈竹为主,竹高约十一二米,竹梢自然倾斜弯曲 , 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竹径两旁筑有朱墙黛瓦,竹林在朱墙之后越墙而出,倾泻而下,红绿相间,极赋予诗意。

  (四)匾联题咏――诗意境界

  草堂园林的匾联题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园内散布的题景,刻石,匾额,对联,木刻等,集文学、书法、诗画于一身,赋予园林以诗意化。而园中景观又寄情于诗画,情景交融,起到点景、深化和引发艺术联想的作用,使园林景象与思想内涵得到了高度的升华,产生深远的诗意境界。草堂园林每一重建筑上都悬挂有历代名人留下的匾联题咏,不仅文字隽秀,书法精妙,精练含蓄,内涵独到,回味悠长。这些都是草堂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展现西蜀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行进于此,倍感思绪万千,心灵得到了洗涤,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结语

  草堂园林,质朴清幽,恬静淡泊,古雅自然,其独特之处在于草堂所营建的诗意园林空间,疏而不失犷,简雅而不陋,其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相互融汇,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是纪念性园林建筑与景观结合的经典之作,只有加大相关人员研究的深度,才能使其得以真正延续和保存。

  拓展内容: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一、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一)疏密有致

  从中式古典园林美学的角度来讲,园林中各种景观要素的安排须疏密得当,过于密集难显空灵飘逸之趣,过于稀疏则又会显得毫无深邃、蕴藉之感。下面笔者就从建筑、花木、水体三方面详细分析杜甫草堂疏密有致的空间特征。首先来看建筑安排。杜甫草堂从正门入口开始,依此建造了大廨、诗史堂庭院等气势恢宏的建筑。这些建筑形态方正,排列密集而紧凑,视觉效果相对集中。从诗史堂开始到工部祠品字庭院一段,西边设有水槛,东边设有碑亭,建筑密度相对减小,视野也较为开阔。再沿中轴线向东而行,主要建筑茅屋及辅助建筑花径等景观再次集中排列。如此一来,整个园林就形成了由密到疏,再由疏到密的布局,有效提升了空间的节奏感。其次来看花木造景。整个杜甫草堂花木造景的组织方式多种多样,这造就了配景区疏密得当的空间特征。具体来讲,工部祠品字型庭院与诗史堂的方形庭院中的花木均采用了点植布局,用于衬托建筑、装点庭院的低矮开花类植物比重大。到了茅屋景区附近,植物则采用了群植配置手法,且多为竹、楠等能够掩映建筑的较高植物。再次来看理水造池。杜甫草堂中的水体大多以溪渠形式存在,这些溪渠先后流过大廨门前、柴门前、工部祠后,最终于茅屋前汇聚成一个水面相对平阔集中的池塘。这样的安排使流水有了弛张起阖之感,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效果。

  (二)虚实相生

  疏密有致是对于平面构图而言的,虚实相生则是从纵深角度着眼的。在园林艺术中,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若论及山水,则山为实,水为虚,论及建筑则墙为实,窗与廊为虚。杜甫草堂在空间安排上就真正做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虚实相生之美:从建筑布局上来看,杜甫草堂的大廨、诗史堂、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四栋建筑为实,连接四栋建筑的通透回廊为虚,草屋上半部的竹篾墙为实,诗史堂和工部祠在半桩台上砌的花窗为虚;从花木安排上看,由红墙围合而成的花径为实,花径两边的植物以及墙外的林木为虚,工部祠后孤立的土山为实,草亭边的林木为虚;从水体设置上看,茅屋前的林塘为实,花木掩映下的溪渠为虚,溪渠上的野渡小舟为实,渠道中若隐若现的石头为虚。

  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一)巧于因借

  无论是何种风格、何种类型的中国古典园林,其面积都有限。要想在这有限的范围内更好地呈现景观元素就需要借助一些传统造园手法。借景作为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具典型性的造景手法之一,有助于延伸园林空间,为景观增添意想不到的美感,使人们在近观、远眺、仰视、俯瞰时均能获取到更为丰富的景观。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园内外空间借景和室内外空间借景两方面对其巧于因借的特征展开分析。首先来看园内外空间借景。在园内外空间借景方面,设计者充分利用了邻借、远借、俯借、仰借、应时而借等手法,使人们处于园内有“极目所至,尽为烟景”之感。登临工部祠旁水槛就可遥望梅苑以及一览亭、塔影等景观,是为远借;绕过工部祠即可亲近池水,赏荷叶田田、游鱼无数,是为近借;行至梅苑内水榭,抬头望去可见听秋轩、一览亭,是为仰借;再取道岸边,又可见青草悠悠、池底青荇,是为俯借。若值隆冬时节,人们坐于水榭之中,还可嗅腊梅之清香,观梅花之容姿,体会“应时而借”之味。其次来看室内外空间借景。成都杜甫草堂作为中国重要的公众纪念场所拥有大廨、柴门等许多敞厅式建筑。这些敞厅式建筑开设的花窗与室外相通,既实现了通光采光的实用性功能,还将室外的杜甫铜像、碑亭等景致“引入”到了室内,实现了山水环境同纪念空间的联通,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

  (二)精在体宜

  所谓“体宜”是指园林整体格局以及风格的适宜与合理性。其中,“体”指的是园林的整体或全局,它既涵盖园林的外在表现,又指代其内在布局;“宜”则是指园林的协调性,即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客观时空条件同园林内部构造是否适度关联、合理构成。杜甫草堂的整体空间设计就准确地遵循了这一原则,既营造出了浓郁的纪念氛围,又体现出了人性化的亲民风格。下面笔者就分别从总体建筑布局和细部景致安排两方面对其精在体宜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来看总体建筑布局。杜甫草堂主要院落之一的诗史堂院落采用了方正围合形制和品字型形制,这种院落布局方式同中国传统祀祠纪念建筑追求平衡与对称的风格基本一致。杜甫草堂的另一主要院落工部祠院落则采用了品字型形制,它并没有采用传统古典祀祠建筑中常见的配殿平衡手法,而是选择了空花短墙对其中的建筑进行平衡与连接。这使得祠堂地位更为突出,同时还增添了一分幽密宁静的诗意感,非常合乎诗人纪念园林的体宜。其次来看细部景致安排。设计者在草堂院落中放置了许多镌字景石用于细部精致的装点。这大大升华了茅屋的人文意境,有效提升了园林文化气质同自然景致的契合度,真正做到了精在体宜。通过以上对杜甫草堂园林艺术的空间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草堂作为川西纪念园林的经典之作,既承载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造园精髓,又饱含着蜀地的风情与韵味,表现出了“古雅清旷、飘逸乡情”的艺术特色。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其设计手法和美学价值做进一步研究,以所学知识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园林事业的发展。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相关文章:

杜甫草堂游记02-07

杜甫草堂小学作文07-08

春游杜甫草堂作文06-26

杜甫草堂游记(9篇)02-08

杜甫草堂游记9篇02-07

杜甫大草堂写景散文11-05

余光中 草堂祭杜甫12-01

杜甫草堂游记(汇编9篇)02-08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10-31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