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的思乡情怀

时间:2022-11-15 09:19:46 范仲淹 我要投稿

范仲淹《渔家傲》的思乡情怀

  范仲淹是北宋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范仲淹《渔家傲》的思乡情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渔家傲》的思乡情怀

  范仲淹《渔家傲》的思乡情怀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传世词作仅有5首,其中《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按照传统的观点来解读这首词,通常认为上阕描绘了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建功立业和思念家乡的纠结心态,真实感人。细读此词,《渔家傲》在描写景色、反映军情、表现渴望立功心情的同时,所饱含的思乡情怀,值得我们用心品读。

  秋天是个思乡的季节,这几乎是文人墨客的共识。为何?盖因秋天的风声萧瑟不已,欧阳修的《秋声赋》对此多有描写。看到秋天的植物开始枯萎,景象萧条,叶片凋零,自然产生“叶落归根”的联想,进而勾起思乡情怀。况且还有那本该家人团聚的中秋佳节,更有难以割舍的思乡情愫。因此,此词开头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可谓是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思乡之情要比第一句明显一些。古人有“鸿雁传书”、“鱼雁传书”的说法,这“书”就是家信。离家在外的人,看到大雁就会想到家乡,想到家人。至于说“无留意”,试想一下,连大雁都毅然飞逝,没有在这里停歇的意思,何况是戍边的将士?

  有人会说,“四面边声连角起”也许是不见思乡情怀的一句,细究则不然。还记得“四面楚歌”的典故吗?汉王刘邦出击项羽,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的计策,项羽误以为汉军已经尽占楚地,无望的霸王只好边饮酒边悲歌,并最终自刎身亡。据说,楚歌的歌词是:“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原来,楚霸王家乡的楚歌,全部是思乡念家的内容,声声都是来自故土的呼唤。那《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会不会也让将士们联想起家乡的歌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同样流露着思乡之情。试想一下,重岩叠嶂的山峰里,“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一座守城就显得特别的孤单冷清,守城中的士兵也一定常常翘首远望,因为远方是他们的家乡,是他们的归属,那儿才是温馨的港湾,那儿才不再孤单。而句中的“长烟落日”,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形单只影、孤身一人的伤感。再者,夕阳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乡意象。日落时刻,思家时分。《诗》云“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下阕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坦露思乡心迹。同赏一轮月,家在万里遥,心中不免犯愁,于是借酒浇愁,谁知愁更愁。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绪?这酒,不仅缺少家乡的味道,大概还因为泪水滑落,视线模糊,因而显得更为浑浊了吧?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只有打了胜仗,西夏不再侵犯,边境安宁了,才能回家乡。可现在,“燕然未勒”,尚未建功立业,还乡之日也便无从谈起,只能是望家兴叹“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依然是写人。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是“人不寐”的前奏,情感上是“归无计”的哀伤,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且不谈“霜满地”已经给人以凄清的感觉,单这悠悠的羌管就弥散着思乡的旋律。羌笛是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的古羌族的传统乐器,吹奏的曲调往往是哀怨的,尤以吹奏《折杨柳》曲而闻名于世。北朝乐府中《折杨柳》的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诉说的正是思乡恋家之情。所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才有这样的经典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本词中这一句的意境类似,都在倾吐着戍边人儿的乡关之思。

  最后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诉说的不仅有“燕然未勒”的苦衷,还有“归无计”的遗憾,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士们为何辗转反侧,深夜不寐?将军为何寝食不安,早生华发?征夫为何蜷缩不语,泪流满面?原因都是一样的。这里,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戍边将士的复杂心态。

  纵观全词,虽不足百字,但字字含情,句句藏泪。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思乡的情感交替呈现,雄浑有力,意蕴深沉,风格苍凉悲壮。尤其是那思乡的苦闷之情,更是浸透在字里行间,不断铺陈强化。就表现思乡情怀这点而言,《渔家傲》丝毫也不比有着“秋思之祖”美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逊色,不愧为范文正公的传世名作。

  拓展阅读:《渔家傲》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拓展:李清照的《渔家傲》赏析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词一反她词作的清丽婉转、幽怨凄恻的风格,以豪放的笔触,奇伟的想象,对云涛星河之梦作浪漫的描绘,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女子渴望摆脱种种束缚的愿望。 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之情。

  这首词在她的《漱玉集》及两宋词坛中都堪称独放异彩的珍品。此词又一题为“记梦”,而梦境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折射。仔细品读,不难看出此词为词人南渡后所作。李清照自丈夫赵明诚病卒,避金兵之难,流落江南,处于前途暗淡的环境里,其间词作多为愁苦之音。而此词则另辟蹊径,幻想出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表现了一种超然的气概,老师笔记《13.李清照的《渔家傲》《2006年志鸿优化》诗歌鉴赏习题作业解析》。整首词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梦境故事。

  开头两句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为壮丽,其间又准确地嵌入了“接”“转”“舞”这三个动词,写海天动宕,飞梦天河,在星斗斑斓的银河中扬帆疾驶,真是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意落天外。接下去,“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来到天帝身边,灵魂浪迹天涯、孤苦无依,渴望得到精神解脱的词人受到了天帝的接待,“殷勤问我归何处?”“问”之前修饰以“殷勤”二字,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这里,没有天人的隔阂,没有等级的森严,只有平等的对话。对于天帝的恩泽,词人并没有感到受宠若惊。

  紧承上片,她向天帝倾诉了一番她对世路艰难的感慨。“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寂凄凉生活的写照。同时,此语又源自《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词人愿踏着屈原的足迹,不惮日暮路遥,上下求索,寻觅自由、理想的所在。“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又宕开一笔,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生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发抒内心的愤懑。但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并不一味地悲哀伤感,随即转写自己高驰不顾的决心,“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话用了《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回扣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看大鹏它已高翔于九万里之上!风啊,你千万别停下,把我乘坐的如蓬草般轻快的船儿,吹送到海中的仙岛上去吧!就这样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述梦的特殊方式,凸现心中之块垒,同时又展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她不仅表现了对人间秩序的不满,同时又传达了与不公平命运的抗争的心愿。

  词作剪裁巧妙,典故信手拈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意境雄奇,气度恢宏。在遭受命运之神极无情极严厉的打击之时,词人没有一味地颓唐、萎顿,心中依然有梦想,有雾气迷蒙中的精神家园,试问芸芸众生,几人能够?无怪乎,近人梁启超评此诗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范仲淹《渔家傲》的思乡情怀】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思乡诗:渔家傲·秋思10-03

渔家傲的范仲淹10-27

《渔家傲 》范仲淹10-29

范仲淹渔家傲10-31

范仲淹《渔家傲》08-24

渔家傲范仲淹09-23

渔家傲 范仲淹09-23

范仲淹的仕隐情怀11-17

渔家傲范仲淹诗词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