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九日》王勃古诗赏析

时间:2022-10-17 11:40:58 古诗 我要投稿

《蜀中九日》王勃古诗赏析

  《蜀中九日》是唐代王勃的诗作。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王勃在异乡参加送别友人的宴会并登高回望故乡,他在诗中表明心中已经厌倦南方的愁苦,并将思乡之情寄托于鸿雁身上,表达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愿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中九日》王勃古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蜀中九日》王勃古诗赏析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解释

  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赏析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创作背景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明唐汝询《唐诗解》:唐人绝句类于无情处生情,此联(下二句)是其鼻祖。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彼以南窜,欲返无期,觉北流之可羡;此以南留,日久怀旧,惊北飞之搅思。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似对非对,初唐标格,不得认作律诗之半。

  明王世贞《唐诗广选》:首二句与李于鳞“黄鸟一声酒一杯”一法,而各自有风致。崔敏童“一年又过一年春”二句,亦此法也,调稍卑,情稍浓。

  清乾隆《唐诗直解》:两“他”字好对,不板。

  明袁宏道《唐诗训解》:首二句辟起,自有风致。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初唐七绝,味在酸成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慧绝众,被司礼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刘向朝廷表荐,于麟德三年(666年)对策高第而授朝散郎,后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当时诸王斗鸡之风特盛,王勃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而为高宗所恶,逐出府。后漫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恃才傲物,不为同僚所容。两年后,匿杀官奴当诛,因遇赦免死而被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南下探亲,途经南昌,作有《滕王阁序》。自交趾返,渡海溺水而卒。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蜀中九日》王勃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王勃《蜀中九日》的赏析及翻译10-16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的赏析10-01

王勃《蜀中九日》翻译以及赏析08-23

王勃《蜀中九日》08-29

蜀中九日 王勃10-20

蜀中九日王勃11-07

王勃的古诗《咏风》赏析10-07

王勃古诗《咏风》赏析09-28

王勃《春游》古诗原文及赏析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