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翻译成现代文

时间:2020-08-30 12:16:36 河中石兽 我要投稿

河中石兽翻译成现代文

  纪昀《河中石兽》中的内涵不仅可以体现出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奉行的最核心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与科学精神联系起来。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你怀疑过“河中石兽”吗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到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老河兵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流水根本不可能像冲走木片一样,将沉重的石头冲走。恰恰相反,“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这产生的坎穴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达到石块底面的一半,石头必然向前倒入坎穴中。如是反复,则逆流而上,直达数里之外。

  以学识渊博而著称的纪晓岚在文末感叹道:“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然则,河底的石头怎么运动老河兵能在水下观察吗?显然老河兵也是推测,是臆断。

  笔者的“感觉”(根据臆断)是这个故事并不真实。石兽的形状不规则,迎水的一面形成洄流的几率有多大?按河兵的逻辑推断:石兽也最多向上游方向滚几圈,等石兽下沉到一定深度,埋没于泥沙中,或者迎水面积太小,使反激的水流不足以“啮沙为坎穴”,石兽还能再动吗?要知道,滚动一次,高度得下降一截。而石兽下降,河床相对抬高,慢慢会形不成洄流。十几里的河床要维持不断向下翻滚并仍有充分的迎水面?概率很低!

  有了这些怀疑,我上网搜验证的依据,结果有这样一则资料: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地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这则现代版的“河中石兽”,出处是由学林出版社1985年出版,作家吴德锋的《博物记趣》。从书名“臆断”,此事到底是“纪实”还是“记趣”,难有定断。再有,“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也不知此沟有多深多长?十多年还“明显”,而且还是在有一定流速的河中,这也是奇事一件呀!

  实验是探究真相的最好手段。有位教师制作了教具,模拟河水冲激河沙,想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石头怎样一点一点地往上游“走”的情景。这位老师来到操场的沙坑旁,找来了一块有点像石兽的砖头,放在沙子上,用手模拟水冲激,掏空砖头底部的沙子,想看到砖头翻倒在沙坑里的情景。这时,不可思议的情况出现了:沙子掏到砖头底部一半的时候,它不是往前翻倒在沙坑里,而是斜斜地滑了下去,再掏空砖头底部的沙子,砖头还是向下滑,越滑越深,一点也没有老河兵所说的石头往前倒在坑穴里的意思。

  这个“实验”出乎意料的结果引人思索。石头为什么不会翻倒在沙坑里,而是滑落下去?仔细一想,恍然大悟,石头要翻倒在沙坑里,需要有一个从后面往前的推力,可是实际情况是,这样一个从后往前的推力是不存在的,所以,石头不可能往前翻倒在沙坑里,只会向下滑动,更深地陷入沙子里。

  实验用的“石头”是方的,如果是圆球形的,或者是圆柱形的,会不会出现老河兵说的情形呢?圆柱形的石头是会滚动的,但是,按上面所说的方法去试验,随着水流把石头底下的沙子冲走,石头朝前滚动的同时,也往下滚动,这样石头越滚越前,越滚越深,等到石头的一半陷入沙中的时候,就再也不可能出现水冲走石头底部的沙子,石头再向前滚动的情况了。如果是个圆球形的石头落到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出现水流冲激石头底部的情况,水流冲到石头上,因为石头是圆球形的,所以水都从石头的两旁流走,不会出现流水反激回去的现象。

  当然,这则“实验”有太多漏洞,得出的结论也不能让人信服。

  河中石兽到底会不会向上游跑,很难定论。我们还是“姑妄听之”(注:《河中石兽》载于《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吧!纪先生把此文列入《姑妄听之》中,实为明言“当不得真”的,大可一笑了之。但做为中学课本,以并不确切之事为论据,教授学子思考方法,恐难免误人子弟之嫌;如能展开讨论,再请物理老师也来讲讲,倒是一个活跃思维的好材料。

【河中石兽翻译成现代文】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5-09

《河中石兽》说课稿11-04

河中石兽课文06-02

河中石兽诵读05-24

河中石兽说课稿05-18

河中石兽注解05-12

河中石兽朗读11-29

河中石兽教参11-29

河中石兽中心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