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0-11-11 13:29:11 将进酒 我要投稿

《将进酒》教学设计与反思

  《将进酒》教学反思(一)

《将进酒》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学期开学之初,我校开展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教学全过程评优大赛。我所在的高二语文备课组经过共同讨论确定了参赛的课题,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赏示例”——《将进酒》。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篇目。全诗气势,感情奔放,思想深,既适宜课堂朗诵,又便于教师引领学生分李白的思想感情变化。相比之下,这篇课文更适合激情澎湃的男老师发挥,而我并不占据性别优势。因而在确定课题之初,我有些思想顾虑,觉得这种风格的作品自己并不擅长,课堂不容易出彩;但又觉得这是挑战自我的一个机会,自己应该全面提高教学能力,驾驭各种风格的作品。于是很快就放下了思想包袱,投入到认真准备的状态。

  要想准确解读《将进酒》,就必须深入了解李白,了解其生活经历,理解其复杂的思想情感。研究李白及其作品的专著很多,我在以往阅读的基础上又认真研读了学者康震对李白的解读,重温了唐代文学史及唐代诗歌史专著《唐之韵》,对《将进酒》的教学进行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将进酒》一诗音韵节奏极富特色,适合朗诵。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我的强项,我也一直非常重视范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我擅长的是散文和婉约风格的诗歌诵读,像《将进酒》这种气势极其豪迈的风格我一直觉得自己底气不足,没有勇气公开尝试。在常规教学中我可能会“扬长避短”,而现在却必须面对这一难题。于是硬着头皮向专家学习。我在网络上找到了方明、等艺术家的朗诵视频,认真观看、聆听,体味他们的语气、语调,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色彩。我坚持每天在家放声朗读全文,一遍一遍揣诗歌中的情绪。在上公开课前,我曾考虑用艺术家的朗诵视频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我作为教师却不能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也会是一种遗憾,因此经过再三斟酌,加之连续多天的练习自我感觉也有一定的进步,于是我大胆地选择了自己范读。我在课堂上真诚地对学生说:“《将进酒》这首诗气势恢宏,感情激越,适合放声诵读,老师略显底气不足,但我很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尝试着给同学们读一读,我们大家共同来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我的态度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我的朗读也因为精心的准备而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整堂课我一直激情饱满,用生动的语言、深沉的语气、激昂的语调、准确的分引领学生层层深入,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通过这一实践,我觉得自己在挑战自我,克服自己的短板方面迈出了一步。以后还应不断树立自信,尝试以往不太擅长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这堂公开课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备学生”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有两个小细节令我意想不到。其一,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增强朗读的效果,我打算安排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给大家作示范,这一重任理所当然落到了阎述辰同学身上。该同学是同龄人中少有的男中音,曾参加陕西省优秀特长生选拔赛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获得金奖,也有过出色的朗读经历。我在上公开课的前一天放学时将课堂朗读的任务布置给他,让他稍加练习,课堂上放开朗读,自由发挥。我本以为按阎述辰的能力他会有出彩的表现,但没想到在公开课上,他竟然有些紧张,朗读的节奏较慢,语气也稍显平淡,没有完全展现出李白激越澎湃的感情变化。这种效果完全不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我只好临时安排教学内容,点评阎述辰朗读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希望。事后,我想,学生朗读这个环节不成功责任不在学生,学生还没有走进李白的思想波澜,对作品还没有深入的理解,是不可能准确地把握语气语调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学情特点,只按学生平常的表现来预设结果。若能将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在分作品之后,待学生对作品、作家均有了一定的理解,朗读的效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其二,分诗歌的开端部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提出问题:“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浓重的悲情,请同学们从‘知人论世’的原则出发,联系李白的生平经历分个中原委。”这道题不但要求准确理解李白此时的心境,更要对李白生平经历非常熟悉,有相当的难度。以我对十四班学生的了解,他们只能说个大,于是我要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补充介绍。为了避免学生无从回答的尴尬,我仍叫了知识面较宽的张晨同学回答。但没有料到该生好像对此题早有准备,一开口就从李白的家世背景谈起,不但对李白各段重要经历如数家珍,更对该段经历中的诗作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张晨对该题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我分明看到听课的老师也面带惊讶之情。我及时地肯定了张晨的发言,并表扬了她丰富的知识储备。而我总结的内容不但没有成为我原本设计好的扩展提高,反倒成了对学生发言的括提炼。

  这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往备课总是把精力集中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设定教法方面,很少用心去研究学生。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有差异,我也较少考虑其不同,往往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教授相同的知识内容。很少因学情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一不足已成为我教学中的一大顽疾,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切身体会到备学生的重要性,应下功夫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通过听同备课组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也发现了一些自己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今后也应坚持虚心向同行学习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综合素质。

  《将进酒》教学反思(二)

  本学期“青年教师教学全过程赛教”高二年级语文组的参赛课题是李白的《将进酒》。

  经过认真准备,加之组内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最终如履薄冰地完成了全过程,结果还是比老教师有所欠缺。现结合自身特点和赛前具体准备,反思如下。

  其一,教教材、教别人和教自己之间的关系。

  教教材是照本宣科,教别人是不加取舍,教自己是夜郎自大。所以要讲三者结合起来。因此,我一方面认真阅读《将进酒》和李白的其他作品形成自己的第一认识,一方面在网上占有大量前人的资料,另一方面深入钻研教材教参和考试相关的标准,从而试图将三者结合起来,以便形成壹加壹加壹大于三的效果。

  其二,吸取借鉴其他老师教学长处的问题。

  一是要拿来,勇于向别人学习。二是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量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莫东施效,甚或邯郸学步,忘了自身。

  此次讲课因为安排靠前的缘故,等后来听了很多老师的《将进酒》,想要改进已经无力回天了,只好留到下一届了——这种教学上的遗憾也是一种催我上进的力量。活到老,学到老。

  其三,教师人格感染学生的问题。

  语文老师文人气质会更多一些,往往与当下社会或格格不入或超然物外。只有在课堂上,我们的人格才会往古今来地宣泄而出。这次的《将进酒》教学我就借机进行了一次“不平则鸣”的古今中外大探讨,为此还专门将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内容实录为一片杂文,收获颇丰;学生也从中跳出树木见森林,了解了李白此诗的深刻含义。

  只不过有一个度的问题:太过,则远离生活,书生意气太浓,难以说服学生。太浅,怕又口号式的宣讲,简单道理的重复,不能服众。这个还要未来进一步探讨。

  最后,是“一课一得”的问题。

  先要反思学生上了我这节《将进酒》有什么收获的问题。不求多,不求泛,不求虚,不求假。

  再要反思“教学反思”的反思的问题。仍旧是求真务实,不空话套话;认认真真,不宽泛堆砌。

  一课一得,一次一得。鉴定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这就是《将进酒》这节课的反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天。

【《将进酒》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08-28

《将进酒》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2-18

《将进酒》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11-20

《将进酒》 教学设计06-29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12-31

《将进酒》的教学反思12-07

将进酒的教学反思12-20

《将进酒》教学反思心得12-19

《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12-19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