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禅趣人生

时间:2020-11-16 11:02:17 季羡林 我要投稿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禅趣人生

  引导语:季羡林先生的“禅趣人生”丛书,大家是否有关注呢?下面是整理的《我的人生感悟》中的《禅趣人生》,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禅趣人生

  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杨女士给我来信,说要编辑一套“禅趣人生”丛书,“内容可包括佛禅与人生的方方面面”。“我们希望通过当代学者对于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给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给被大众文化淹溺着的当今读书界、文化界留一小块净土,也为今天人文精神的重建尽一份努力。”无疑,这些都是极其美妙的想法,有意义,有价值,我毫无保留地赞成和拥护。

  但是,我却没有立即回信。原因绝不是我倨傲不恭,妄自尊大,而是因为我感到这任务过分重大,我惶恐觳觫,不敢贸然应命。其中还掺杂着一点自知之明和偏见。我生无慧根,对于哲学和义理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特别是禅学,我更感到头痛。少一半是因为我看不懂。我总觉得这一套东西恍兮惚兮,杳冥无迹。禅学家常用“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来作比喻,比喻是生动恰当的。然而困难也即在其中。既然无迹可寻,我们还寻什么呢?庄子所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我在这里实在是不知道何所得,又何所忘,古今中外,关于禅学的论著可谓多矣。我也确实读了不少。但是,说一句老实话,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书、任何人能把“禅”说清楚的。

  也许妙就妙在说不清楚。一说清楚,即落言筌。一落言筌,则情趣尽失。这种审美境界和思想境界,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他们对任何东西都要求分析、分析、再分析。而据我个人的看法,分析只是人的思维方式之一,此外还有综合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东方人所特有,至少是所擅长的。我现在正在读苗东升和刘华杰的《混沌学纵横谈》。“混沌学”是一个新兴的但有无限前途的学科。我曾多次劝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注意“模糊学”和“混沌学”,现在有了这样一本书,我说话也有了根据,而且理直气壮了。我先从这本书里引一段话:“以精确的观察、实验和逻辑论证为基本方法的传统科学研究,在进入人的感觉远远无法达到的现象领域之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在这些现象领域中,仅仅靠实验、抽象、逻辑推理来探索自然奥秘的做法行不通了,需要将理性与直觉结合起来。对于认识尺度过小或过大的对象,直觉的顿悟、整体的把握十分重要。”这些想法,我曾有过。我看了这一本书以后,实如空谷足音。对于中国的“禅”,是否也可以从这里“切入”(我也学着使用一个新名词),去理解,去掌握?目前我还说不清楚。

  话扯得远了,我还是“书归正传”吧!我在上面基本上谈的是“自知之明”。现在再来谈一谈“偏见”。我的“偏见”主要是针对哲学的,针对“义理”的。我上面已经说过,我对此不感兴趣。我的脑袋呆板,我喜欢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哲学这东西太玄乎,太圆融无碍,宛如天马行空。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今天这样说,有理;明天那样说,又有理。有的哲学家观察宇宙、人生和社会,时有非常深刻、机敏的意见,令我叹服。但是,据说真正的大哲学家必须自成体系。体系不成,必须追求。一旦体系形成,则既不圆融,也不无碍,而是捉襟见肘,削足适履。这一套东西我玩不了。因此,在旧时代三大学科体系:义理、辞章、考据中,我偏爱后二者,而不敢碰前者。这全是天分所限,并不是对义理有什么微词。

  以上就是我的基本心理状态。

  现在杨女士却对我垂青,要我作“哲学思考”,侈谈“禅趣”,我焉得不诚惶诚恐呢?这就是我把来信搁置不答的真正原因。我的如意算盘是,我稍搁置,杨女士担当编辑重任,时间一久,就会把此事忘掉,我就可以逍遥自在了。

  然而事实却大出我意料,她不但没有忘掉,而且打来长途电话,直捣黄龙,令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有点惭愧,又有点惶恐。但是,心里想的却是:按既定方针办。我连忙解释,说我写惯了考据文章。关于“禅”,我只写过一篇东西,而且是被赶上了架才写的,当然属于“野狐”一类。我对她说了许多话,实际上却是“居心不良”,想推掉了事,还我一个逍遥自在身。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正当我颇为得意的时候,杨女士的长途电话又来了,而且还是两次。昔者刘先主三顾茅庐,躬请卧龙先生出山,共图霸业。藐予小子,焉敢望卧龙先生项背!三请而仍拒,岂不是太不识相了吗?我痛自谴责,要下决心认真对待此事了。我拟了一个初步选目。过后自己一看,觉得好笑,选的仍然多是考据的东西。我大概已经病入膏肓,脑袋瓜变成了花岗岩,已经快到不可救药的程度了。于是决心改弦更张,又得我多年的助手李铮先生之助,终于选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里面不能说没有涉及禅趣,也不能说没有涉及人生。但是,把这些文章综合起来看,我自己的印象是一碗京海杂烩。可这种东西为什么竟然敢拿出来给人看呢?自己“藏拙”不是更好吗?我的回答是:我在任何文章中讲的都是真话,我不讲半句谎话。而且我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一生并不是老走阳光大道,独木小桥我也走过不少。因此,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我都尝了个够。发为文章,也许对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不无帮助。这就是我斗胆拿出来的原因。倘若读者——不管是老中青年——真正能从我在长达八十多年对生活的感悟中学到一点有益的东西,那我就十分满意了。至于杨女士来信中提到的那一些想法或者要求,我能否满足或者满足到什么程度,那就只好请杨女士自己来下判断了。是为序。

  1995年8月15日于北大燕园

  (此文为《人生絮语》一书序言)

  禅意人生——季羡林

  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人,总会多那么一点情怀,这是与世界的一种默契。他能从细微处深谙自然之意,我想季老就是这样的人。本书分为六部分,人、动物、植物、时光、人生以及回忆。读罢,深深感觉到他对世界的热爱,小至一草一木、一只小兔子。书中细腻而丰富的描写,读起来让人觉察不出时间的流逝,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纵观全书,季老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吸引了不少好奇的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而季老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或已不需赘言,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东西远远不止衣食那么简单,有很多东西自然慷慨地馈赠给了我们,可我们归还给自然和自己的却是灾难和痛苦。或许现在已经是时候问问自己,是否能常怀一颗宽广的大爱之心,去真正爱护我们周边的一切呢。而一个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往往也能看出对于他人的态度,珍惜身边一花一草的人必然能体会到细致的爱与关怀,也必然能够懂得理解与包容。书中收录了多篇季先生对自然之爱的文章,不需要多么高屋建瓴的主题,只是门前一树火红的石榴花,只是一只养了多年的老猫,或是一窝叽叽喳喳的喜鹊,点点滴滴,看似稀松平常的笔触勾画出的却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情至深处更能体会到寄托于那情那景的对故人的思念与感怀。

  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而又充满诱惑的时代。人们思富心切,浮躁泛滥,总是抱怨自己命运的不公,却不知道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会留下另一条道路。季老教我们要调整好心态,懂得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遇事多加思索,学会换位思考,少一些激进,少一些怨气,可能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事物更为本质,更为真实的一面,在需要做出判断时能够更加客观而从容。

  读完此书,一篇篇文章,有如行云流水,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厚,深感季老的思想厚重,他用一生来领悟和谐之意,参悟人生之禅,留给后人受用不尽的思想瑰宝。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禅趣人生】相关文章:

季羡林的人生感悟语录08-18

季羡林谈人生的感悟语录12-11

读季羡林谈人生的感悟01-19

季羡林关于人生的名言12-13

季羡林谈人生的意义12-11

季羡林谈人生书评01-19

季羡林谈人生目录01-04

季羡林谈人生片段01-02

季羡林的人生名言12-12

季羡林《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精选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