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期诗词风格

时间:2020-09-27 12:05:04 李清照 我要投稿

李清照前期诗词风格

  李清照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语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及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李清照前期诗词风格

  李清照前期诗词风格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土,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里。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十八岁前,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比的。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少年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是个无忧无虑的乐天派。一个初夏露浓压得花低垂的早晨,李清照来到后花园打秋千。正当她打过秋千,正欲回房梳洗的时候,只见有人影影绰绰走进了花园。此时的她衣衫不整,披头散发,不好见人,只得含羞而走,慌乱中,顾不得穿鞋,头上的金钗落地。回到楼上,她突发灵感,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写成了一首小令《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诗寥寥数行,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如写于十七岁的《如梦令》一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一次夏日结伴舟游,姑娘们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沉寂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而透过这幅图,一位活泼开朗、无拘无束、率真洒脱的少女便飘然从画面深处走来。这便是年轻时的李清照。正如今人薛祥生所说:“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荡舟晚游图,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浓厚情趣,具有唤起人们追求自然美的巨大作用。①

  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甜美的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在诗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就塑造了一位闭月羞花的美貌而娇憨纯真的情态的女子形象。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怕郎猜透,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写她爱春爱美,在卖花担买了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又生怕“郎”说她不美,最后,将那鲜花斜插在发簪上,让“郎”比比,到底哪个更美?

  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语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及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二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生活在一个封建时代,又是嫁给了一个宰相之子。在嫁给赵明诚七年之时(大观元年即公元1107年),便遇公公赵挺之去世。李清照随赵明诚迁居山东青州故家。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后来赵明诚复仕,连任山东莱州和淄州多年。在这前后二十来年的时间里,李清照便过着一种多愁善感的闺怨生活。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吧,李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的青年。青春情怀和各种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她的心头。此时李清照的词流露出自己所处深闺的淡淡哀愁和闺怨。她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如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州。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寄给丈夫的,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前两句以景为主,没有明写相思之意,但从“红藕相残”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公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在这首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用话慰贴切,坦率深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遣的爱情轲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随着明诚离家日子的无情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此时此刻,花开花落,四季更迭,秋风春雨,都会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动,女词人坦率地描绘了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感。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抒发了与丈夫的离别之情。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从周围环境和物品的细节刻画中,我们已可以品味到隐藏于词人胸中的沉痛的离别之恨。“这样曲曲折折、藏藏露露的心理刻画,写出了思妇的情之深,思之切,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片痴情,让读者看到一个情深意笃、多愁善感、回肠千转、深沉内向的女子的内心世界”。②示了作者动人心弦、撼人心魄的离别闺愁。

  《醉花阴》则从更深的层次刻画出了词人深切怀念丈夫的离愁别绪。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李清照夫妻暂时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上片述由白昼到深夜一整天独处深闺的离愁。窗外阴沉暗淡,室内香烟缭绕,“永”“销”二字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次日为九九重阳,又逢佳节倍思亲之际,离思转深,以故香帐凭枕,夜深难寐。“凉初透”,兼写秋节萧瑟与心境凄冷。下片纪重阳赏菊情事。自古即有重九饮酒赏菊风俗,陶潜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菊从事丛中……就酌,醉而后归”(《续晋阳秋》)。词人继踵文苑雅事,黄花拂袖,而离愁难解,遂逗出煞拍三句。“销魂”,深化篇首“愁”字,由“愁”而致人瘦,见出离思深沉。帘外黄花与帘内佳人,相映生辉,形神酷似,同命相恤,物我交融,创意极美。李清照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遣词,在词坛一枝独秀。轻下笔,将女性脉脉搏柔情点染到极致,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入微。柔润,润到称绝,凄美,美到无比。

  相关内容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2、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8、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www.lz13.cn)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李清照前期诗词风格】相关文章:

浅谈李清照的词风格11-18

《浣溪沙》李清照诗词12-22

韦应物诗词风格11-28

李清照诗词语句12-06

李清照诗词名句举例09-27

李清照的创作风格有哪些11-12

一剪梅李清照的风格11-11

李清照的诗词15篇12-06

李清照的古诗词12-05

李清照写的诗词名句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