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原文赏析

时间:2022-10-25 10:49:02 琵琶行 我要投稿

《琵琶行》原文赏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琵琶行》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原文赏析

  《琵琶行》原文赏析 篇1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诗的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本诗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琵琶行》原文赏析 篇2

  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分别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为下列五幅图画:

  第一幅:江头夜送客图。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第二幅:夜听琵琶曲。

  “寻声”六句写邀见琵琶女的经过。

  “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自“转轴拨弦”起十二句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从调弦、弹奏到收束,写得非常具体。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下面即围绕“有情”二字进行描写。先写乐曲起调低沉舒缓,就像倾诉失意之情。接着写弹奏时的神态和动作,突出写“低眉”“信手”,再写指法灵活多变(拢、捻、抹、挑),写乐曲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弹奏难度之大(《霓裳》《六幺》)。然后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不同琴弦的不同音色和音量。再写乐曲旋律的变化: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尔后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戛然而止,干脆利落。最后两句写听众的反映,用简练的笔墨,突出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幅:自诉身世苦。

  “沉吟”两句是过渡,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自言”两句介绍籍贯和住处,接下四句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后面六句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春风等闲度”一顺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接下两句写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后面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第四幅:自叹谪居苦。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幅:重闻琵琶声。

  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就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最后,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余地。

  《琵琶行》原文赏析 篇3

  《琵琶行》一文与韩愈的《听颍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后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文章。其摹写声音极尽一时之妙。本文试就音乐描写一节作一分析。

  声音描写的第一个特点是以声摹声,形象可感。其实对于音乐这种听觉事物来说,想要让读者感受的彻底明白是很困难的,它不是那种形象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能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这就大大限制了文字的表现魅力。而作者却可以独辟蹊径,以声音摹写声音,并且曲尽其妙,形象可感,生动活泼。作者先写“大弦”声音“如急雨”,再写“小弦”声音“如私语”,然后写大弦小弦交杂在一起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流利。流畅时是出谷黄莺在花间婉转娇啼,凝涩时是冰阻冷泉阻塞不通。高潮时是银瓶破裂,水浆溅出,铁骑出动,刀枪齐鸣。每一种声音都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乐器的曼妙非常,极大丰富了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极大拓展了读者的想象和欣赏空间。

  声音描写的第二个特点是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第一处留白是正式弹奏之前的“转轴拨弦”。其实此处本可以不交代的,但是作者为了为下文蓄势,特意交代,即便是“转轴拨弦”这种调弦校音即已“先有情”,调弦校音如何有情?此情又是何种之情?作者并未交代,但是只此一句便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调弦校音既已如此,那么正式弹奏该有多么的令人期待啊。

  第二处留白是关于描绘琵琶弦的留白。作者写到“大弦”如何,“小弦”怎样,却并未交代另外两根弦有什么样的音乐效果,这样写得好处,一是避免做的太实,沉闷死板,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从下文的声音摹写中发挥想象吧!

  第三处留白是音乐暂歇处的留白。摹写音乐这一听觉感受本就难为,摹写音乐暂停更是不易。但作者依然用他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曲中暂停的妙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诚然,有声的音乐固然美丽动听,但处在美妙音乐间隙的无声更能打动人心!并且“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成为千古绝唱,真不知是白居易成就了《琵琶行》还是《琵琶行》成就了白居易!

  第四处留白是音乐结束后的留白。作者一反那种写听众沉醉其中,如迷如痴音乐效果的俗套,而是用了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表达音乐结束之后的效果。事实上诗中在摹写声音方面已经详尽完备,此处再写无非陈言赘语,倒不如琵琶声停,悄无声息,江水不荡,秋月色白的静谧空灵的境界来的美妙。

  《琵琶行》原文赏析 篇4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绝唱。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音乐的描写和叙事紧紧结合,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

  诗的开头,写情中之景:琵瑟秋风,茫茫江月。就在这愁惨的氛围中,传来了琵琶的声音,声和情融为一体,引起人们的悬念。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接着,诗就转入了对音乐的正面描写。先写定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定音中就已经透露了情的消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那深沉、掩抑的基调,如泣如诉,动人地描述了琵琶女不得志的一生。

  然后,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他所感受到的音色、旋律,形象地再现出来。他先用象声词“嘈嘈”、“切切”来摹拟大弦沉浊的低音和小弦细碎的高音,又用“如急雨”、“如私语”这些贴切的比喻使它们形象化。大弦、小弦交错弹拨,声音高低错落,珠圆玉润,又使人想象到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色泽和音响。它们组成的动人旋律,一时象黄莺在花下娇啼那样宛转流畅,一时又流泉在冰下呜咽那样抑塞深沉。这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他或许在痛惜自己孤独中度过的良辰,思念着亲人挚友;琵琶女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她或许想到过去的“秋月春风等闲度”,今天的“绕船月明江水寒”,正在悲伤自己的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使有共同不幸遭遇的琵琶女和诗人初次相逢就声气相通,成为知音、知己。

  用音乐描写来叙事、抒情,是《琵琶行》独特的艺术构思。在诗里,音乐描写是明线、主线,中间两段叙事,只是对音乐语汇的印证和补充。不正是琵琶女从少年欢乐到老大飘沦的一生的娓娓倾诉?“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音乐的旋律从缓慢又走向休止。这“休止”造成的无声,表达了许多用声音无法表达的感情。“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人们可以在音乐所形成的氛围中,结合个人的感受去联想,去创造它,丰富它。“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无声”之中,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

  “无声”,还意味着力量的积累,接踵而来的,便是强烈的爆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呼天抢地,急促高昂,这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质问和控拆!至此,乐曲进入了高潮,琵琶女的感情也发展到了高潮。就在四座听众的心灵为这惊心动魄的旋律所震撼的时候,突然,“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戞然而止,无穷的余味弥漫江天……“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用这清幽寂静的画面,一扫琵琶的急响繁弦所造成的气氛,让人们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还是那“别时茫茫江侵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初月已升到中天,把清冷的光辉洒向人寰,如有所思,如有所待,它象征着音乐的悠悠余韵,暗示着音乐在人们心目中所造成的境界。这时,诗人想到的是什么呢?“春江花朝诗从写音乐开始,又以写音乐结束,“情”字贯注其中。

  清代人徐增评价这首诗说:“‘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实也,人各有情。司马迁谪,复当离别,此乐天之情也;嫁与商人,不得遂意,此妇人之情也……俱在琵琶上传神……”正是含孕着深情的音乐描写,使这首诗卓立于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海中,流传千古。诚如清代诗人张维屏所说:“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琵琶行》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琵琶行赏析及原文10-29

琵琶行原文及赏析10-31

琵琶行原文赏析10-28

《琵琶行》原文赏析11-30

《琵琶行》原文及赏析08-01

琵琶行原文和赏析10-26

琵琶行原文及赏析分享10-27

琵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08-18

《琵琶行》原文和赏析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