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秦观词异文之谜

时间:2020-09-21 09:00:40 秦观 我要投稿

苏仙岭秦观词异文之谜

  苏仙岭石壁上的秦观词为何与各种著录相异?是著录的误传,还是秦观有意修改?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苏仙岭秦观词异文之谜,更多热门杂文阅读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上世纪60年代,父亲患重病在湖南郴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我作为患者的陪护人,有机会游览了湘南胜地苏仙岭。苏仙岭原名牛脾山,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郊,传说古时有位叫苏耽的孝子在此升仙而名。

  山下有个白鹿洞,是苏耽出生的地方。距白鹿洞不远,有座天然大石壁,石壁上刻有秦观词、苏轼跋和米芾的书法,这就是著名的.“三绝碑”。秦观字少游,是北宋著名词人。绍圣三年,秦观在政治上受到严重打击,被削官职,流放郴州。次年春,他游览苏仙岭,触景生情,在客舍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的代表作之一,词风婉约,声律低沉,意境凄凉,十分真切地表达了词人当时的遭遇和心情。元符三年,秦观在悲愤中辞世。苏轼于感伤之中,洒泪挥毫,为这首词写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

  著名书法家米芾,一向钦佩秦观和苏轼的旷世才华,十分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于是将秦词苏跋书写下来,以兹纪念。到了南宋咸淳二年,郴州知军邹恭对三位大家的手笔备感珍惜,命工匠镌刻于白鹿洞的石壁,使得“三绝碑”保存至今。

  我在三绝碑前驻足良久,仔细吟哦秦词,不禁谔然发觉摩崖上所刻秦词,竟然与《淮海居士长短句》、《碎金词谱》,乃至今人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胡云翼的《宋词选》等各种版本的文字有所不同。第三句“桃源望断无寻处”中的“无寻处”,碑文是“知何处”;第五句“杜鹃声里斜阳暮”中的“斜阳暮”,碑文是“残阳树”;第九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中的“幸自”,碑文是“本自”。为什么一首短短的《踏莎行》词,会有三处异文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返回家乡后,我认真查阅有关资料,一无所获。一次,我从宋人胡仔《苕溪鱼隐丛话》中,偶然发现其中的一段记载与三绝碑异文有关。该书“前集卷五十”诗眼云:

  后诵淮海小词云“杜鹃声里斜阳暮”公(山谷)曰:“此词高绝。但既云"斜阳",又云"暮",则重出也。欲改"斜阳"作"帘栊"。”

  余曰:“既言"孤馆闭春寒",似无帘栊。”

  公曰:“亭传虽未必有帘栊,有亦无害。”

  余曰:“此词本模写牢落之状,若曰帘栊,恐损初意。”

  先生曰:“极难得好字,当徐思之。”然余因此晓句法不当重叠。

  由此可见,秦观这首词在当时曾引起黄山谷等人的争议,认为其中有些字眼还值得商榷,如“斜阳暮”就嫌其重复累赘,建议秦观加以修改。“三绝碑”上的文字,当是秦观后来的改笔,的确胜过原稿。把“无寻处”改作“知何处”,成为问句,语气加重了,也就更好地体现词人彷徨歧路、不知所从的“牢落”心情。

  特别把“斜阳暮”改成“残阳树”,从前者单纯一个天已黄昏的概念,进而描绘出黄昏时残阳挂在树上的动人景象,传达了词人孤零零地困守在郴州旅舍的苦闷心情。就是“郴江本自绕郴山”的“本”字,也比原来的“幸”字更为有情致,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读到这段文字后,我如获至宝。在1963年初,我把在郴州发现秦词异文和愚见,分别致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龙榆生、上海师范学院教授胡云翼、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承焘三位先生。

  他们都在百忙中给我作了回复。他们十分重视秦词异文的发现,龙榆生、胡云翼拟将异文补充到他们的著作中去,夏承焘、龙榆生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碑拓。可惜当时我在农村生产队忙于农活,无暇再往郴州去获取拓本,辜负了诸位老师们的一片好意。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老师们都先后离世。这几封信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了最为珍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