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调《沁园春》词谱与填写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3-05-30 09:10:01 沁园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调《沁园春》词谱与填写的基本要求

  引导语:《沁园春》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下面是小编整理该词牌名的词谱及其填写的基本要求知识,我们译文阅读学习吧。

  看到这个题目,对于谙熟沁园春词牌并掌握其格律者,也许是轻车熟路,并不成为问题。还有人也许心内会说:“找出沁园春词谱,按照平仄填就是了”。事实上,问题远不这么简单。

  相关词学专著曾介绍过:《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一韵到底,前半阕四五句,六七句,后半阕三四五六句,均要求隔句相对。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可是不少人不求甚解,只是根据仄仄平平去填。

  翻检《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中华书局1962年版本),唐圭璋先生在1957年所写的序言中,评论上彊村民(朱古微)“广泛采集,不弃遗珠”。但是三百首内没有一首《沁园春》,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中的举例,也只是列举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其他词学专著,清人舒梦兰的《白香词谱》只选了陆游的一首“孤鹤归来”;当代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选了几人同调词;狄兆俊先生的《填词指要》则选了苏轼的“孤馆青灯”、陆游的“孤鹤归来”,辛弃疾的“北汝前来”,刘过的“斗酒彘肩”。我想,真正熟悉此调,能够背诵其中经典句子的,可能还是数毛主席的同调咏长沙、咏雪二首作品对今人的影响比较大。自从毛主席1945年在重庆《沁园春·雪》问世后,国共双方围绕这首词展开了一次奉和与挞伐的“大酬唱”,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当事双方围绕沁园春笔战,一共有43首,几乎没有一首不符合格律的。如王若飞舅父黄齐生的和词“念/圣似尼山,源称混混,隐如桀溺。乱避滔滔,……只/趣近南华,乐观秋水;才非湘累,却喜风骚。”聂绀弩和词:“喜/流风所被,人民竟起;望尘莫及,竖子牢骚。”都是非常合律的。易君左和词:“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吕耀先和词:“便寒凝玉宇,风生瑟瑟,光摇银海,浪卷滔滔。……”我曾经发过一篇柳亚子、陈毅次韵奉和毛主席《沁园春》的鉴赏文章,题目为:《同曲异工,各臻其妙》,那主要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谈的,对其中的格律细节诸如扇面对和领字等一带而过,当时未展开阐述。

  现在,我们却发现,现在不少冠以《沁园春》牌调的作品,只是符合其字数、句数和韵部的长短句而已(有的用韵都十分混乱)。我们所说的诗词格律,不仅仅是符合字数句数和押韵,它还有其他一些规则和律式。下面仅就个人的阅读体会和创作经历,谈几点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一曰逗。逗,意思是停留、停顿,亦即句读(dòu)。这牵涉到词句的节奏。“在文学体裁中,诗最强调节奏韵律,尤其格律诗词。”(马未都语)我们常说“节奏分明”“节奏感强”,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注意句读,在阅读时就引起节奏模糊、混乱,还谈何美感?在《沁园春》词中,明显的句读是指领字。这首词有好几处领字,具体分析举例如下:

  一字逗领下四个四言句。前片第四句开始处与后片第三句开始处皆是,都是上一下四句法,是为一字逗(单个字停顿)。且看下面斜线前面的字,就是领字,斜线处须停顿。试以《沁园春·雪》为例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字逗领起二个四言句:前后片结尾都是以一字领下四言二句,前面加一字逗,如“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字逗领单句:下阕的第二句,这是一个八字句,为上一下七句式,如“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几年前,笔者发过一篇文章,专谈词曲联中的领字,那是从《行香子》的领字谈起的。后来有外省读者特地来信,认为对创作有帮助;本省一位诗刊主编发来短信,称该文论之甚详,还补充了一些具体的领字如“正、甚、奈、渐、又、料、怕、是、想”等例字。领字,从声调来说,一般用去声为主,偶有上声、入声;从词性来说,一般用副词和动词多见。词学大家吴梅和本省的张涤华教授早就对此早就做过阐述。

  二曰对。这里的对,指的是对偶。为什么不说对仗?因为词曲中的对句,与诗赋联中的对句不尽相同。诗赋联中的对句,不但词性对称,而且平仄要对立;而词中的对句有不少只是词性相对,平仄根据词谱不见得对立。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第四字都是平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末字都是仄声。从声律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对仗。所以称其为对句准确些。对仗必是对偶,对偶不见得对仗。因为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所以《辞源》的第二义解释为“诗赋等的对偶,也叫对仗。”(注意:没说诗词等的对偶也叫对仗。)

  沁园春的对句很有讲究,关键在上阕的第四、五、六、七句,以及下阕的三、四、五、六句。

  如前所举毛主席的例词,领字后面的四句为隔句对,又称扇面对。先看词性相对:“长城”隔了一句,对“大河”(名词),内外隔了一句,对“上下”(方位词);惟对顿(虚词);余对失(动词),莽莽对滔滔(形容词)。再看声调,长城与大河,内外与上下,平仄并不对立。这就是与律诗中的颈联颔联对句之不同处。

  我们再来看古人的词例: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带湖新居将成》)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鲙;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刘克庄同调·梦孚若)

  “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纳兰容若的《沁园春》)

  以上例句都是隔句对,具体是怎么对的就不再细细分析,读者自可领会。之所以连举数例,目的在于从共性中找出规律。

  有人曾把沁园春的隔句对称为正格,其实此调的对句也有变格。平仄声律都是相同的,但也有不用扇面对而用上下句对的,笔者仅见陆游的《孤鹤归飞》和刘辰翁的《送春》。

  例如陆词“……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这里,上下句之间相对,无需隔句对了。其中是怎么对的,琢磨一下便可明白。

  于此可见,不管是隔句对,还是上下句对,上阕第四句起,下阕第三句起,都必须用对句。有人把不按满江红格律填词戏称为“满江黑”,我们也可以说,不按沁园春格律填词,就不能叫沁园春,干脆叫“满地秋”好了。笔者在阅稿时发现,很多人填写此调只是基本符合沁园春的字数、句式和平仄,而在句法、节奏和其他格律方面,多有忽略,毛病甚多,举不胜举,圈内不便指名道姓列举,且从其他范围试举几例:

  先看一位姓郭的网友写的《沁园春·国庆》:“华夏神州,万里河山,换尽旧颜。看风云世界,五湖四海,巨龙耸立,上下千年。……有南方新省,北疆春色,放歌东海,西北高原。……。”(只引用该用对句处,其余从略,下同。)过目扫描,找不出其中的对句。

  

  

  时下诗友们在诗词创作中经常喜欢使用沁园春这个词牌。可能是这个词牌的容量较大,适合表现重大题材的丰富内容。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若发表时,在诗刊中所占的篇幅较大,引人注目。

  我前面说到有人忽略了扇面对,并非一概抹杀诗友们通于此律的。记得一次在诗刊编辑部收稿件,一位八十多岁的黄老走进办公室,说到自己上次所交的稿件中,沁园春没注意扇面对,特以修正稿为准,上次诗稿作废。我佩服老人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可见只要是钻进诗词格律中的,或者有人提醒点拨,还是能够引起注意的。我们诗词圈内在填写《沁园春》词格律严谨者也不乏有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曰顺。就是要通顺、流畅。我们在阅读同调经典词作时,往往觉得前人的句子非常顺畅,连贯。如果我们填词,所写的句子东拼西凑,意向杂乱,让人不知所云,那也是填词之大忌。安庆师院方任安老教授曾经写过八首《学诗心得》,其中第五首云:“一气贯通天地理,真情真境灼生辉”。提出了“一气贯通”之说,我们省城著名诗家盛法老人也在一篇文章里提出过“一气如话”的主张。看来,这是老一辈诗家的经验之谈。以这个观点去衡量,不少刚刚步入诗界者,写诗必写七律,填词必填长调,但往往意象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拼词凑韵,勉强成篇,而未能做到“一气贯通”,“一气如话”。这就别谈艺术效果了,恐怕令人难以卒读。当然,这不仅是填写《沁园春》需要注意的,创作诗歌或其他牌调的词曲,都是必须注意的。

  沁园春词牌简介

  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创始于初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万氏词律》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沁园春以苏轼词为正格,双调114字。亦名《寿星明》。据万树《词律》卷十九所录,还有另一体,即115字者。另有《花发沁园春》与此调无涉。

  词牌来源

  据《辞海》记载:“沁园春,词牌名。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平韵。”(引文见1980年版《辞海》905页),曲牌亦有《沁园春》,大致与词牌相同或有变化。曲牌是由词牌演化而来,其来历亦相同。有关《沁园春》词牌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一是窦宪夺沁园后,召集朝中文臣武将来沁园宴饮,附炎趋势文人写了歌颂沁园的词章令歌姬演唱。后人将这种歌颂沁园的词章制成词牌,名为《沁园春》。

  二是沁水公主和驸马邓乾闲暇时吟诵诗词唱和,宫中文人将其吟诵的词章制成词牌,名曰《沁园春》

  三是源自清化王顺兴字号的老掌柜王老先生。相传,唐天佑三年(公元960年)冬月的一天,河内清化街王顺兴字号的老掌柜王老先生,进入沁园戏楼。只见他银须飘然,清瘦文雅,眉宇间散发出一种谦和的淡定。当古怀乐奏起,他慢慢地掂起长袖,拱手与众文客相示后,以河内方言略存太原口音,唱出了一首题为“沁园春”的词曲,词意为颂明帝,讽皇后,歌章帝,讥窦宪,褒善美,赞沁园。其字正腔园、浑厚高雅,顿惊各路高人,就连洛阳来的文坛名手冯贽等一行也拱手相拜,赞叹不已。

  王老先生祖籍太原,在清化街持花炮生意,继祖德,尚书香,精通诗书琴韵,很有“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的王氏谦恭风范。他以一个多月的时间,写出了这首“沁园春”,全词共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下片十二句,平仄有韵、朗朗上口、章法长短有致、结构疏紧顺理。

  次日,冯贽一行,到王老先生家登门拜访,并将此词带回洛阳,渐渐在京城传开。以后的文人墨客以此词的格律平仄为母,填词咏怀。“沁园春”的词牌就这样不经意地产生了。一直以来,由于它格构的大势和节律的豪放,受到历代文人和大志之士欢迎。张先、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陆游、刘克庄、汪莘、蒋捷、毛主席等都以此牌填出了千古绝唱。

  王顺兴字号,在元末时期,已发展为东王顺兴和西王顺兴两个。俗话说清化街“一地方不吃猪,二地方开炮铺,。。。。。。”著名的“清化炮”,在清末以前,一直是以“二地方”的“王顺兴”、“傅正兴”、“郜宝兴”三家字号支撑的.,尤其“王顺兴”的鼎盛时期,东院建有“武院”,西院建有“学院”,清化大街还有两大豪宅,清末被主人一夜赌输。

  

  王玉珍,字溪汝,在北京上过学堂,曾在京建立小报参与反袁,与他一起还有六人被袁世凯通缉,因此在世时自喻为小七君子。博爱县现存最有价值的档案之一,王玉珍的档案里有袁世凯亲笔签署的通缉令。

  词调简介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一韵到底,前半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半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

  此调的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此调常用对仗句。 又名念离群、东仙、洞庭春色、寿星明、千春词、大圣乐。

  词牌格律

  格律对照词: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1]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名调《沁园春》词谱与填写的基本要求】相关文章:

《沁园春》鉴赏09-19

沁园春的鉴赏09-27

沁园春的格律07-23

沁园春的来历03-28

沁园春·雪08-12

沁园春·长沙12-28

《沁园春》说课稿06-30

沁园春原文10-18

《沁园春》诗词赏析02-06

《沁园春》原文赏析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