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字经》的教育思想及其传承

时间:2022-06-15 16:35:06 三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三字经》的教育思想及其传承

  《三字经》不仅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童蒙读物,更是一部难得的教育专著。

论《三字经》的教育思想及其传承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童蒙读物最有代表性的教材之一,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它早就被翻译成满文、蒙文、俄文、英文、日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影响巨大。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加坡出版的中英文对照本《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在世界范围加以大力推广。

  《三字经》全书1416字,结构严谨,文字简练,采用韵文,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背诵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内容广泛,排列顺序,共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涵盖了伦理、道德、历史、天文、地理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所以古人说“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是一部十分难得简短精辟的教育专著,它从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和顺序、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等方面讲授了作者的教育思想。许多观点和做法至今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非常先进,被人们有效地应用和大力的推广。

  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三字经》开篇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作者认为,人初生之时,本性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因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习惯、性格的差异才越来越远。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三字经》把儒家的“性善论”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突出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作用。

  最为可贵的是《三字经》已经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配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在教育中,父母首先负有首要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在《三字经》中,作者用了较大篇幅论述了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形成和发展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如:孟母“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强调教育不是父母或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只有二者合一才是良好的教育。其次,教师在教育中亦必须尽职尽责,不可松懈:“教不严,师之惰”,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没有把孩子教好就是教师失职。作为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再次,为人子、为人徒的学生就更应该潜心向学:“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强调个人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再者,社会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什么人就会受什么人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讲的就是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在我们提倡整体教育,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张加强家园、家校联系,学工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一,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这也是对《三字经》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二、德育为首,立志扬名

  《三字经》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对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三字经》主张将德育放在首位,推崇以“孝悌”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就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学习数学、认识文字、阅读文学、研读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孝悌”的目的是要人们最终达到“仁”的境界。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首先通过“爱人”,从调整家庭父母兄弟间的关系开始,然后扩大调整与朋友、社会、民族、国家以至君主间的关系。接着,作者列举“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要求每个人尽为人子之道;知逊让之礼的“孝悌”道德。文曰:“香九龄,能智信,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种以“孝悌”作为培养忠君的手段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把它作为巩固以家族为本的封建制度的基石;这种“孝悌”观念,强调亲子之爱,做到少有所长,老有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父慈子孝的道德风尚。我们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封建糟粕来批判,因为“孝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君不见现在天天都讲思想政治,但还有那么多人不孝顺,甚至不赡养父母。这主要是从小就缺乏“孝悌”教育,没有抓住“孝”这一关键,没有摆正德育的位置。所以有人戏称现代教育是“缺德”教育,学历越高的家庭越不稳定,可见我们的教育很成问题。

  《三字经》是十分注重立志教育的。所谓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使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关于学习目的,《三字经》说:“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有所作为后,就能使自己名声远扬,显耀父母,光宗耀祖,使后代富裕。关于学习目的,《三字经》说得很清楚:为自己——出人头地;为家人——光宗耀祖;为子孙——生活富足。这一目标,很明确,很具体,很有吸引力和号召力。虽然有些功利主义,但它毕竟能对读书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这就算是读书的初级目标吧。读书的最高目标,也就是人生的理想:为国家——尽忠效力;为人民——造福谋利。这种理想是伟大的,这种品德是崇高的。《三字经》提倡的学习目的和人生理想,是把个人、家庭、国家诸方面的利益都作了考虑,是比较全面和现实的。因而,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书人为这一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也是目标和理想驱使着他们孜孜不倦的读书。

  德育为主,把德育摆在首要位置,这种做法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中还继续沿用,在日本、韩国也逐渐得到推广。

  三、贵以专和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三字经》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教育原则。

  第一是贵以专。《三字经》在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基础上,郑重地提出“教之道,贵以专”的教育原则。“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

  一是专心专注,一心一意。这是对受教育者而言,要求受教育者要专心致志、勤学苦练、认真求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祖宗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要我们身心合一,不能在同一时间干两件事情。比如,孩子边看电视边写功课。

  二是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这是对教育者而言,教师肩负着重任,然而“任重而道远”。教育一个人并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要求老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如果教师因为多次对孩子进行教育,毫无起色,就认为他已无可救药,这老师就是违反了专的教育原则。

  三是教学的内容要精专。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则。教育内容要专业化,要求学生专心学习一门技艺,精通一门知识,有某一方面的专长。纵观现在的教育,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杂”。我们看看周末休息二天家长给孩子安排的课外学习有多少:学字、学画、学琴、学电脑、学游泳、学英语等等,不一而足。什么都学,看起来是好事;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育的结果是“满身刀,没有一把利”,中国解放后几十年不能出一个“大家”,可能就是这种教育所致。

  一个“专”字,概括了传统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教育孩子成才,要改革现在的教育,也一定要从这个“专”字入手。

  第二是循序渐进。在学习过程上,《三字经》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所谓循序渐进,就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训蒙是对小孩子的开蒙教育,必须讲究、一定要重视,应该用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来给小孩子开蒙。底子打不好、基本功不扎实,今后的造诣就会受限制。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字义,考究事理,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作为一个做学问的人,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把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把四书读熟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传都读明白了,然后才读诸子百家的书。诸子的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前因后果。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经书和子书通读弄懂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考究各个朝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可见,《三字经》要求按照:“《孝经》——四书——六经——三易——五子——史书”这样的程序来读以往的经典名著,对读书的逐级递进作了严格的规划,并对各类需读之书的作者、内容、结构和价值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学文需要循序渐进,数、理、化、生等学科也是如此,也要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进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严密的规划,特别是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开设更要注意循序渐进。

  四、说理教育和榜样教育法

  在德育方法上,《三字经》采用说理法和榜样法,特别是非常重视榜样的正面教育。在1140字的书中,就树立了20多个榜样。而且每个榜样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问题,配合得非常巧妙。例如:

  圣贤勤学的榜样:“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讲孔子拜七岁的音乐神童项橐为师的勤学故事,说明即使是圣贤也需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官员勤学的榜样:“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宋朝的赵普,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勤奋的学习,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传为美谈。说明要学到老,用功到老。

  寒士苦读的榜样:“披薄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路温舒把《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抄在竹片上阅读。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能勤奋学习,终于成为大学问家。说明不论出身穷富,只要努力读书,都一样有出息,

  自觉学习的榜样:“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孙敬夜读,为了使自己不打瞌睡,于是把自己的头发挂在梁上,苏秦为了使自己不打瞌睡,用锥刺自己的大腿。说明学习要自觉、能吃苦,还要有坚强的意志。

  创造条件读书的榜样“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穷,犹苦学。”晋朝的车胤没有灯,用袋装萤火虫儿照明看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说明无论多么艰苦,都应该创造条件读书的道理。

  珍惜时间的榜样:“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洵二十七岁才懂得发奋读书,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上了年纪,他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告诫年轻人要珍惜时间,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大器晚成的榜样:“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北宋的梁灏,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说明只要有毅力坚忍不拔的学习,年龄大的人也能成功。但后生小子,应当早日立志努力用功。

  年少有成的榜样:“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南齐的祖莹八岁能咏诗,唐朝李泌七岁能赋成棋诗,他们幼年聪慧,值得效仿。

  女子成才的榜样:“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明。尔男子,当自警。”东汉蔡文姬博学通音律,东晋谢道韫聪慧能咏诗。用女子学有所成的例子来勉励男子勤学成才。

  《三字经》举的榜样还有很多,事实上,榜样教育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三字经》的作者能够大力提倡和巧妙运用榜样教育法确实难能可贵。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榜样教育法。孔子常举尧、舜、禹、周公、子产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诸葛亮要求晚辈“慕先贤”等。外国教育家同样重视榜样教育,夸美纽斯强调“要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洛克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的监护人的行为的榜样”等等。我们党和国家十分注重榜样的力量,也继承和发扬了榜样教育法。在战争年代,树立了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革命时代的英雄楷模,教育人民保家卫国。在建设时期,树立了雷锋、王进喜、时传祥、孔繁森、李素丽等光辉榜样,鼓励人们艰苦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学校,就要培养和树立教书育人的楷模,鼓励老师终生从教;更要在各校各班培养和树立身边刻苦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三字经》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本文只是选取《三字经》中最先进、最有代表性的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和推介,目的在于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更好地运用《三字经》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改革现在的教育。

【论《三字经》的教育思想及其传承】相关文章:

《三字经》的教育思想02-10

《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09-22

韩愈的教育思想12-15

《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09-20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07-29

详解韩愈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09-29

《三字经》的核心思想为何来自孟子06-06

韩愈的教育思想之《进学解》10-24

《三字经》的现代教育意义05-10

浅议三字经语文教育意义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