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话的特征

时间:2022-03-04 15:21:15 童话 我要投稿

民间童话的特征

  童话是指适合儿童观看和学习的文学作品,它浅显易懂又引人入胜,文字往往简洁质朴,读起来朗朗上口,能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间童话的特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间童话的特征 篇1

  民间童话情节简单而不复杂化、“三段式”的重复、情节或人物的相似性三方面是研究传统童话故事叙事特征的重要成分。

  民间童话的内容与形式简洁、朴实,主题设置和语言表达带有明显的程式化,便于儿童记忆和复述,而且注重叙事性和开放性。叙事性重在建构具有儿童情趣,适合儿童审美水平、审美趣味和接受能力的故事;开放性意指童话在流传的过程中加入了民众的再创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开放,形成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记忆,反映人类集体意识、解释人类共有的生活形态与经验的故事。我们以《灰姑娘》为例谈谈民间童话的叙事性。

  1 民间童话的文学特征

  (1)从表现的思想内容看,民间童话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常见的主题有对劳动和劳动者的颂扬,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对弱小者的同情,颂扬勤劳、善良与智慧,故事的圆满结局大都跟勤劳与智慧联系在一起,有类型化倾向,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评价标准和善恶分明的生活准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惩恶扬善的价值追求。比如,《灰姑娘》就表现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主题。

  (2)从故事情节的发展看,故事大都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幻想情节的发展大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幻想情节贯穿全篇;另一种是幻想情节只表现在局部。幻想情节的发展,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歌颂劳动,帮助朴实的劳动者;一是热爱善良穷苦的被压迫者,如《灰姑娘》,在情节发展中,出现了白鸽成为了主人公的助手。总之,它反映了善良的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3)从人物配置和表现手法上看,民间童话多用对照法。如《灰姑娘》中品德相反的继母女儿和灰姑娘,经过多次反复和种种矛盾纠葛,继母女儿得到恶报而灰姑娘幸福地和王子在一起。表现了人们对善良、正直、勤劳等品德的热情歌颂和对贪婪、自私、残暴等丑恶行为的尖锐批判。民间童话的主人公并局限于劳动者,有时还有仙女、国王、王子、公主等等。他们往往被描绘成勇敢、多情的善良人物,时而和人民一起去战胜妖魔,时而成为人民的伙伴。在他们身上,常常看到一些好的偏执,表现出人民的憧憬和希望。

  (4)从童话的结构形式看,有单纯型和复合型两种。前者只讲一个线索、单一的故事,表现一个单一的主题;后者多为复合连缀体,有情节事件的多次反复,如三个难题、三次考试、三层对照等,一层进一层,最后在高潮中结束,故事紧凑有趣,便于记忆和流传,有时还有固定韵语的运用,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在《灰姑娘》童话中就是属于后者,出现了三次舞会、在坟前哭三次等。

  2 民间童话的叙事形态

  2.1 开门见山的开头

  民间童话的开头一般采取“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很久以前”等词,主要缘于童话是发生在不同于“第一世界”的现实生活中而是在“第二世界”中的事。这个“第二世界”存在它自己法律法规、魔力。例如《灰姑娘》开头“从前,有一个富人的妻子得了重病,在临终前,她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叫到身边说:‘乖女儿,妈去了以后会在九泉之下守护你、保佑你的。’说完她就闭上眼睛死了。”这种开头是童话叙事形态的一般格式。

  人物:富人、穷人、国王、王子等,没有写他们的具体性格特征、外貌特征,这些人物知识一种符号的象征。就像灰姑娘的父亲一样,文中说她父亲是一位富人,富人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具体形象阐述她父亲富裕到什么程度。

  故事开始时简洁明了,开门见山。没有过多的环境描写、时间、地点也没有具体化。《灰姑娘》中妈妈的去世只是一句带过,没有过多地描写。这样的开头适合幼儿简单的心理认知水平,不用让孩子陷入过多的思考中,让孩子很快地能够进入到故事情节中。

  2.2 “三段式”的手法

  民间叙事为什么要采用三段式呢?“ 三”是人们心目中足够大的一个独立的数量单位。在《灰姑娘》这一民间童话中,出现了大量与“三”有关的情节“三个女儿、三天舞会、每天到妈妈的坟前哭三次等等”。“三”是我们在叙述作品中期待与满足的一部分,是我们心理学中的一项基本事实。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三”是每个人作为一个单位来看出的最大的数。“三”牢牢地固定在我们的观察与思考之中。我们理想的家庭只有妈妈、 爸爸和我。所有的生活都有开端、中场和结局。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结构。”

  三段式是将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时间连贯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使故事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能得到完整鲜明的表现,能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儿喜欢不厌其烦地听同一个感兴趣的故事,而故事中所描写的事件往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因而并不使人感到单调,反复具有一种特殊的情趣。在《灰姑娘》中就明显体现出三段式的重复,例如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儿子选择未婚妻,准备举办一个为期三天的盛大宴会,邀请了不少年青漂亮的姑娘来参加。王子打算从这些参加舞会的姑娘中选一个作自己的新娘。也就是在之前的铺垫中提到为期三天的舞会,所以在之后的故事情节中灰姑娘三次参加舞会的情节,这种在重复中略有变化的叙事,既可以使人物性格得以突出表现,又便于儿童记忆。

  2.3 传统童话的叙事过程

  由《灰姑娘》童话来谈民间童话的叙事过程。灰姑娘妈妈去世后,灰姑娘到坟前去哭,“哭”这个动作反映了灰姑娘的心理过程,其心理过程并不是用华丽的辞藻表现出来的而是用“哭”这一动作,过多的心理描写并不一定能让幼儿理解而用动作表现出来的心理更适合孩子。继母心肠邪恶,继母的形象直接描写出来,人物特点很鲜明,而却在童话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恶人、坏人,在文章中就一直写他们的坏,并且一直坏下去。这样善恶一目了然有助于孩子明白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不用过多思考这些外在因素。《灰姑娘》中灰姑娘开始受苦但是最终获得了幸福,民间童话的这一特点表明了故事中人物好坏取决于她是否受苦难。在民间童话中父亲形同虚设,在子女受难时,并没有及时去解救自己的孩子,原因在于民间童话产生于母系社会。民间童话“一维性”与现实世界相一致,比如故事中白鸽能和灰姑娘说话,鸟与人的世界是没有隔阂的。王子的出现,在童话中一般是为了拯救女主人公而出现。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当王子拿着金鞋子去找灰姑娘时,继母女儿在穿金鞋子时,切掉脚趾等暴力情节保留了下来,在民间童话中孩子在看到暴力情节时为什么不会被吓到呢?原因在于民间童话没有对暴力情节做细节描写,不会显得那么恐怖。从儿童心理特征、道德发展、价值观认为这样的下场是应得的。坏人就应受到惩罚。

  2.4 童话中愿望的满足性

  在童话结尾时,一般采用大团圆的方式结尾,《灰姑娘》的结尾继母得到应有的惩罚,灰姑娘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它主要是抑恶扬善的主题,在白鸽的帮助下灰姑娘应得了自己的幸福,灰姑娘最终的结局让很多带着童趣的读者了解到生活中的奖惩制度,“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从而也让读者们知道生活总要抑恶扬善,做一个好人。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大团圆的结尾是符合孩子心理特征的。在他们小小的心理世界里,坏人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好人就应该得到幸福。从愿望的满足性方面,更让幼儿们体会到善良品质的伟大,坏人得到恶报的下场,也让幼儿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人生观。

  民间童话的特征 篇2

  一、叙事视角民间性

  张天翼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标准的民间视角,他总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关照现实,尖刻犀利、不留情面地讽刺,也从来没有指向过被压迫的大众,虽然在描写这些人的'时候,也充满了幽默,可全是善意的。他善于通过孩子的眼睛,用朴素的形式,就社会的悲惨事实提出疑问,他不是用观点,而是用简明易懂的形式揭露下层社会的具体事实。作品中的是非善恶、人物命运的安排,也都契合最普遍的民间看法。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宝葫芦故事,就是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的宝物――神奇的宝葫芦的原型;他的童话剧《大灰狼》更是脱胎于人们耳熟能详的“狼外婆”的故事;而《大林和小林》中, “两兄弟”的人物设置方式更是典型的民间故事人物安排模式,两林兄弟,一个勤劳勇敢,另一个懒惰贪婪,这是民间故事的二元对立构成方式,作者安排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肉体特征的两个人,形成鲜明的对照,结局是善的一面获得胜利,使事件得到完满的结局,也自然而然地更适合民众的朴素口味。张天翼的童话故事都很接近民间故事中复合形式中的现实故事,如实描写人的原始的心性,按对立原理,讲善恶对立,选取社会主题,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幻想,并加上荒诞、虚构等成分。

  张天翼童话故事能做到叙述语言的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粗略处惜墨如金,细致处精心描述,这都是充分吸取了民间童话故事的三次重复、适合口述、人物形象类型化等基本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吸取了传统因素的童话,又都经过了张天翼的艺术再造。比如,传说中能给人们带来幸运的宝葫芦,在王葆那里却是个“麻烦精”;比如,皮肤黝黑的“包包大人”,与人们想象中的“包青天”截然相反,是个彻底的大坏人等等。用后结构主义的观点看,这又是一种对传统的解构,对民间文化瑰宝进行蓖新审视,消解其迂腐因素,把“真的道理”用故事传达出去。这也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对艺术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大林和小林》中,张天翼用惯用的以儿童的感觉为媒介而展望社会的方法,将儿童的感觉加以夸张并导人童话因素,把官僚、奸商、资本家描写成为狐狸、狗、妖怪等等幻想世界中的人物,并且作者运用新奇的想象、跳跃的笔触编织出孩子们喜欢的情节、紧张地发展的故事。这样一个接一个千奇百怪的幻想,加上和现实的悲喜剧及那个时代的阶级斗争,两种因素的融合产生出了奇妙的效应,一个神奇的反映了现实却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想象世界的奇妙氛围由此产生。这种看似怪诞、滑稽无逻辑的快速连接的想象其实更符合孩子的认知习惯,但其天马行空式的幻想却很现实,很中国化。

  二、故事情节游戏性

  历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文以载道”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现实的制约,使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严重缺乏裹挟狂野的浪漫气质,缺乏儿童所需要的游戏精神。张天翼的童话之所以能在教化意味浓厚的童话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由于其中所凸显的游戏性。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在张天翼的童话作品中,作者怀着一颗童心,以自己幽默风趣的语言,把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为孩子所喜爱的童话故事,向他们娓娓道来,让他们发出会心的笑声。例如在《大林和小林》中,小林和他的两个小伙伴因为卖为四四格生产的钻石,被巡警抓到“足刑室”受刑,“足刑是什么呢?原来是――搔脚板!他们三个都给绑得紧紧的。一动都不能动。巡警们就用他们的手在他们的脚板上很重的搔着。他们都痒得要命,难过极了,又挣不脱=三个人都笑得喘不过气来,笑出了眼泪。他们三个人义想哭,搔脚板搔了一个钟头”。“足型”就是“搔脚板”――这样的情节逻辑既不同于缜密的科学或哲理的逻辑,也不同于强词夺理的“强盗逻辑”,它是一种超常的、不合成人之理却合乎儿童之情的逻辑,在这种逻辑统领下的情节必然妙趣横生,充满游戏性。

  张天翼的童话里,秃秃大王的秃头放光可以当灯,吃人肉的牙齿可以伸缩;成为富翁唧唧的大林,胖得“三千个人也拖他不动”,吃饭要“二百个听差伺候着”;四四格一顿饭“一共吃了七十二头牛一百只猪,六只象,一千二百只鸡蛋,三万只公鸡”;鳄鱼小姐“一双小眼睛,一张大嘴。她的皮肤又黑又粗又硬,头发像钢针一样”,而且“每天要在脸上拍四百八十次粉烫两回头发”等等,这些形象比之迪斯尼的经典漫画形象米老鼠、唐老鸭、啄木鸟、朋朋和丁满等等,也丝毫不逊色。它们共同之处在于每一个形象都有着突出的特质,类型化的角色却拥有着个性化的某种特性,造成小读者心理上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其夸张和粗线条的勾勒更使文风幽默轻快,也符合孩子求新、求变的游戏心理。

  张天翼的故事情节经常把一些事件进行游戏性处理,从而使故事情节富有游戏趣味。如在《大林和小林》中,大林当了富翁的养子后,过上了奢侈的寄生生活,有200个听差为他服务。吃饭的时候,听差们就扶着他的下巴,上上下合动,帮他嚼碎食物,然后用棍子戳下食道;他胖得笑不动,每当想笑的时候,两个听差一左一右把他的脸皮拉开,表示他笑了;他参加皇家小学的运动会,5米赛跑居然花了5个半小时,比乌龟和蜗牛还要慢;他长得实在恶心,掉到海里被鲸鱼吞食,结果鲸鱼马上反胃,把他吐了出来;长着长胡子的国王被自己的胡子绊倒,就哭了,后来让狐狸皮皮给他买臭豆腐吃。在《金鸭帝国》中,金鸭帝国的贵族、资本家经常举行“鸭斗”比赛,方法是比赛者一面学着鸭子“呷呷呷”的叫声,一面那么蹲着倒退着走。身子摇摇摆摆,屁股拱呀拱的……两个人已经靠得不到一尺远了,于是各人把屁股一拱,两个臀部互相一撞。谁要是倒到了地下,就输一分,裁判员就吹哨子。这些情节在极度荒诞中带有浓厚的儿童游戏的味道,使作品带上了闹剧的色彩。张天翼就是这样游戏性地叙述着童话故事情节,他让儿童发笑,觉得有趣,又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了他童话中所蕴涵的严肃的社会主题。

【民间童话的特征】相关文章:

温庭筠诗词的美学特征10-11

孟浩然的个性特征07-13

描写春天特征的诗词名句10-21

中秋的民间故事08-30

温庭筠词题材特征的时代心态08-29

分析李贺诗的艺术特征09-04

李贺诗歌的词化特征08-30

简述李贺诗歌的悲剧特征10-29

秦观一些诗词的特征08-24

韩愈的自信民间故事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