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农村诗

时间:2020-09-02 11:25:29 辛弃疾 我要投稿

辛弃疾的农村诗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 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辛弃疾的农村诗

  1、西江月

  夜行黄河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2、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笑而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鹧鸪天】

  春入平原荠菜花,

  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

  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

  去趁蚕生看外家.

  4、《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鸭.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扩展阅读: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和赏析

  原文

  宋代: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 ”“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辛弃疾的农村诗】相关文章:

辛弃疾的爱国诗09-13

辛弃疾写的诗10-25

有关辛弃疾爱国的诗11-04

辛弃疾的爱国诗有哪些11-04

鹧鸪天全诗辛弃疾11-10

辛弃疾诗鉴赏之贺新郎11-13

辛弃疾《西江月》全诗11-11

西江月辛弃疾全诗11-10

辛弃疾的《鹧鸪天 送人》送别诗12-30

杨万里和辛弃疾的诗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