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课例

时间:2020-08-23 16:05:09 徐志摩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教学课例

  新时期以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再别康桥》教学课例

  “非指示性”教学是郑逸农老师一直在研究的一个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引起了语文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都明显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非指示性”教学无论从理念还是实践上都对语文教学有着值得借鉴的价值。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

  “非指示性”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的一次改革,从提出后一直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但无论怎样发展,都一直坚持着 “二不”、“四自”原则。

  “二不”,即“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教师在教学之前不主观的限定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而是在课堂的教学中产生,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和特征,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生成学习目标。教师“不指示问题答案”,教师的讲授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每个同学都有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强调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性和多元性。

  “四自”,即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会对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而是由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学目标进行讨论、判断。在讨论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自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并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反思和评价,自主生成语文素养。

  二、在“非指示性”中欣赏康桥的宁静之美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认知和情感的体验去确定学习目标,问题的答案也不是由老师公布,而是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得出。郑老师让学生在备用纸上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生边读边思边写,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的从实践中理解“非指示性”教学的理念,将结合《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进行简要的评析。

  1.细读研读

  郑老师在对《再别康桥》的背景作介绍之后向同学提出要求:“初读诗歌,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小组交流后,学生畅所欲言,把对诗的初步理解用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而郑老师却没有立即作出回应,而是让学生再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本文你最想学习的是什么?并把想法写在备用纸上,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围绕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等角度确立学习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需要教,而尤其致力于‘导’。”在“非指示性”教学中,郑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篇,并自主确立学习主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研读,学生有了自己的真实看法,并能够做出相应的判断。

  2.欣赏交流

  郑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学习主题,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边读边写,及时捕捉闪现的灵感,通过小组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有着新颖个性的见解。有的同学指出学习的主题是语言。诗中运用了大量华美的辞藻,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力。全诗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使人读后有种魂牵梦绕的感觉;而有的同学则从整体把握全诗,认为全诗的结构美。“金柳、青荇、一潭”按着从高到底、从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描写。第四段末尾一字是“梦”,第六段开头紧接着就说“寻梦?撑一支长篙。”……郑逸农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欣赏、感悟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其中尽情的发挥,从而更好的领悟出《再别康桥》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3.探究讨论

  郑逸农老师在课堂中的讨论是随处可见的,学生的一些问题也是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交流之后,把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向深处,选出具有典型代表的例子,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全班讨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研讨兴趣,更加强调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从而可以看出郑老师注重学生阅读理解的多元化,并始终遵循“非指示性”教学中的“二不”原则。

  例如:在郑逸农《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中,当讨论“诗中为何写‘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问题时,学生们积极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认为,“沉淀”是指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说明水很清。有的同学则认为,体现出作者原本有很美好的愿望,而现在却因为理想没实现,感到很失落。更有的同学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否有消极意义?”……

  在整个教学案例中,同学们的交流和研讨都没有标准的答案,会因每个人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郑逸农老师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平等对话,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探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一个有平等观念的老师,才能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非指示性”教学对语文教学发展的意义

  新课改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其目的在于释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习方式。“非指示性”教学的创新理念,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非指示性”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更新教师观念,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况来进行课程安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和组织的能力,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语文素养,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非指示性”教学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探究问题答案。学生在学习中,教师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在边读边想中发现了疑难并主动寻求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成长。

【《再别康桥》教学课例】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课例11-14

乡愁优秀课例11-26

《将进酒》课例赏鉴11-19

再别康桥微课08-31

《背影》教学例析11-01

再别康桥说课教案范文09-01

课例将进酒观后感范文11-06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设计12-07

诗歌《再别康桥》鉴赏教学09-04

再别康桥教学简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