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案例

时间:2020-08-29 18:57:19 饮湖上初晴后雨 我要投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案例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案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有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想知道诗句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看下面的注释。

  生:问老师。

  生:查字典。

  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联系上下文。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呀,我们还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反复诵读来理解。同学们,就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反复读读,来理解诗的意思吧。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我看到了湖水很美。

  师:你从哪句话感受到的?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平时见过吗?(播放课件,师生一起领略“潋滟”的水光。)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读(略)

  师:谁能闪动得再耀眼一些?

  生:读(略)

  师:谁能读活这幅画?让水波荡漾起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画面。)

  师指名三人读(略)

  (图片可以对难理解的词语做出形象直观的展示,强化这些描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抽象诗句的理解。)

  师:为什么会这么美呢?

  生:因为是晴天

  (师板书:晴方好)

  师:是啊,这就是晴天的西湖,所以诗人说……(引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一个“好”字写出了西湖晴天的美,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真是一字千金啊!这么美的景色都融在诗的第一句中,女同学来试着读读。

  女生齐读(略)

  师:男同学也来试试。

  男生齐读(略)

  师:你还看到哪些景色?

  生:我看到山,有雨有雾

  师:从哪句看到的?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谁能读好这句诗?

  师指名三人读(略)

  师:看,“这就是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图片)

  师:是什么使得西湖这么美呢?

  生:是雾。

  生:是苏轼。

  生:是大雨。

  师:能用诗里的一句来说吗?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板书:雨亦奇

  师:谁来读读?

  师指名读(略)

  师:我看到了一点点雾,谁再来读?

  师指名三人读(略)

  师:把一、二句诗反复读,看你能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雨来得很奇特。

  生:我读出了雨落在西湖里,就像珍珠一样。

  生:我读出了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但是风景还是很美。

  生:晴天的西湖很美,雨天的西湖也很美。

  师:真是一群会读会思考的孩子。怪不得,我们的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以读为主的读,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要读出层次,读出美感,要带着感情去读,才能得到美的熏陶。)

  师:在目睹了西湖的晴雨之后,诗人认为一个“好、奇”,远远不能写出西湖美,不能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此时,诗人想到了什么……

  生: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两句诗是至今为止赞美西湖中最妙的`两句。再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诗人把西湖和西施相比。

  师:你们了解西施吗?

  生:她是越国的大美女。

  师:那为什么诗人要把西湖比作西施呢?

  生:因为西施不管化不化妆都很美,西湖无论晴天或雨天都很美。

  生:西施不管痛苦还是快乐都很美。

  师:噢,不管什么时候都很美。西子,西湖,西湖,西子,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它们的读音很相近。

  师:还有一个原因,老师告诉你们,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西子湖?(课件出示图片)

  师:那为什么诗人要把西湖比作西施呢?

  生:因为西施不管化不化妆都很美,西湖无论晴天或雨天都很美。

  生:西施不管痛苦还是快乐都很美。

  师:噢,不管什么时候都很美。西子,西湖,西湖,西子,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它们的读音很相近。

  师:还有一个原因,老师告诉你们,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西子湖?(课件出示图片) 师: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不管是早晨还是黄昏,诗人说:总相宜。同学们,好诗需要反复诵读,自己再读读吧。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生学诗,也从诵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时,运用语言描述、图像渲染、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发想像,使其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后两句的教学依然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西湖和西子的比较,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了诗人的立意。)

  拓展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案例12-14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案例06-14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案例赏析06-06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案例及反思06-13

教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12-16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札记12-13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方案12-13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后记12-13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