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配图及教案

时间:2020-09-04 13:53:34 饮湖上初晴后雨 我要投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配图及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诗人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

《饮湖上初晴后雨》配图及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一、说教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该诗是诗人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其在本组课文中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从而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拓展学习,加强重视积累。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像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版块

  第一版块

  赏美景,解诗题 我们这里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在开课伊始,我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基础。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营造阅读期待。

  第二版块

  学字词,明节奏 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

  品诗句,赏美景。 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2、由欣赏景过渡到自己的感受:想用要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第四版块

  荐诗篇,拓境界。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 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 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夏日西 湖的美。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 ∕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西子湖 潋滟 空蒙 >总相宜 西 子 淡汝浓沫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拓展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西湖夏季晴天及雨天美丽景色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它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古诗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品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步骤逐步展开教学,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 “入境”。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用课件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粼粼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感悟做好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始终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面,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品评朗读,感悟诗境,体会诗情,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对诗句我则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上下文理解和工具书自读自悟,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我让学生在欣赏了苏轼另外两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望湖楼醉书》其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拓展了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空间。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搜集的几张西湖美景图片,学生齐读时还配上经典民乐《平湖秋月》作为背景音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本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准备的有些仓促,板书设计过于简单,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饮湖上初晴后雨》配图及教案】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配图11-06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配05-24

饮湖上初晴后雨配画05-06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配画10-26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配图及翻译赏析08-31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配图及翻译赏析09-26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的配画10-28

《饮湖上初晴后雨》详细教案11-12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