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读后感

时间:2020-11-05 13:08:54 余光中 我要投稿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读后感

  导语:《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他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表达了诗人余光中的思乡的情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听听那冷雨读后感,欢迎阅读!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一: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这是台北的雨于我的最初印象,凄迷而又诗意。

  “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雨天,先生倚门而立,细雨蒙蒙,打湿了他的思绪,凉凉海风,吹乱了他的发丝。苍穹依旧辽阔,只不过已变了两样,归心似箭却望不到故土。

  雨落在地上,圈圈涟漪缓缓荡开,不知故土的土地上是否也是一样的景?先生的泪滴落在地上,分不清是哪滴是雨,哪滴是泪。“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恭之情。”先生饱受国家分离之苦,只能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相望,咫尺天涯。游子的根在故土之上,离开了自己的根,他们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浮不定,寻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灵魂的归宿。

  旧时的雨落在屋瓦上发出碎玉之声,而今已成绝响。岂只是台北,恐怕祖国大地也很少再能听见这种天籁之音。无数的高楼耸立,城市俨然一个水泥森林,披着钢筋水泥的怪物高傲地俯视着地下的芸芸众生。

  越多的.人愿意早起一小时来看一下股票状况,而忘记了倾听动人的鸟鸣;越来越多人低头刷着手机看琐碎信息,而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越来越多人忙于追名逐利,而忘记内心的栖息……先生不由扼腕叹息,发出:“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的感叹。冷雨冷的不仅是肌肤,更是给燥热的降温,让人归于平静,放慢脚步感受生活。

  雨于我也是特殊的存在,苏童曾说:“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无论是轰然巨下,还是珊珊来迟,雨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内心的种子,淅淅沥沥也好,滂滂沱沱也罢,浓郁、热烈的情感随雨轰然而至,将人逼近情感崩溃的边缘。忘不了《雨世》中父亲转身后苍老的背影与小四无措的哭泣,忘不了老屋青瓦上笼罩的雾气与暴雨击打时发出的碎玉之声,忘不了三毛在雨中狂奔的无拘无束……

  听听那冷雨,闻闻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雨淋湿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的孤单岁月。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二: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

  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马上,他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这样下着雨。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内心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

  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我读书,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为每一句话都这么美。

  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评论毫无过奖,也深刻公道。

  附注:这是旧作,写于1997年。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三:

  《听听那冷雨》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读过此文的人,一定能感到一种惋惜之情。文章中的古屋听雨,多么的诗意,让人感到一丝丝惬意,我想也只有诗人余光中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吧。听雨的纤细,手拂着无数黑键和灰键,把晌午奏成黄昏,听那点点滴滴,忐忐忑忑,绵绵潇潇。“一阵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而如今之台湾,雨点却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没有音韵的乐音,瓦的歌唱已成绝响:雨来时,已不再,丛叶嘈嘈切切,不再闪动那湿湿的绿光,鸟声减了,蛙声沉了,虫吟没了。只是叹息,只是后悔,千片万片的瓦响已成了脑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忆。这世间已再没有“少年听雨,红烛成昏;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白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了。”多么美的笔调啊!是一种怀旧,是一种思念,是一种对祖国、大陆、家乡的思念。一位老人对大陆统一的期盼!

  读着读着,一股淋淋漓漓的雨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虽身边只是晴天,但总有一种孤孤零零的看雨无情的淅淅沥沥的下着的感觉;虽没有瓦来伴奏,可阵阵雨落在千瓦万瓦上那种清脆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似乎有了幻觉,但深知这不是幻觉,而是诗人余光中把我带入了雨中思想的尽头……

  “就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说得多好啊,如果可以,我会加上一句:“虽躲不过整个雨季,但至少能躲得住这时的思念。”诗人余光中对大陆的思念是越来越深厚的,情感也随之流露出来:“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样的话语,谁能与之同媲美?

  听听那冷雨,听听诗人余光中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吧!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读后感】相关文章: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02-03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01-03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06-23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赏析01-23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12-24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12-19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12-05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11-24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12-16